警钟须长鸣 吾辈当自强——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侧记

残历碑广场上,青年学生朗诵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当年写下的诗词。本报记者 赵敬东 摄

图①: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

图②:辽东学院大一新生,在操场上肃立默哀。 本报特约记者 周广庆 刘海东 宋永昆 摄

图③:在沈阳街头,汽车停驶鸣笛,交警驻足脱帽肃立。 宋振东 卫振伟 邹新江 摄

图④: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的少先队员代表。 本报记者 赵敬东 摄
本报记者 赵静 关艳玲 徐铁英 陈博雅
核心提示
警报声骤响,警世钟长鸣……九月十八日上午,社会各界人士在沈阳隆重集会,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九十四载光阴流逝,当我们又一次回望历史的悲怆,绝不是沉溺于痛楚,而是要从中汲取力量,努力开创新的历史。
9月18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庄严肃穆。高耸的残历碑,如一部永远印刻着历史记忆的巨大石书,历经风雨,写满沧桑。
晨光中的残历碑静默矗立,广场南侧的“警世钟”巍然高悬。各界群众代表整齐列队,抗战老兵胸前挂满勋章、奖章,青年学生身板挺直,部队官兵代表军容严整。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最强音,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9时10分,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开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全场齐声高唱国歌,一张张庄重严肃的面孔,眼神坚定如铁。军地领导和社会各界代表10人走到警世钟前,共同推动钟槌,沉重的钟声在广场上空回荡。一声,两声……整整十四响,象征中国人民14年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每一声钟响都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这是对英烈的告慰。”撞响警世钟,邱广福烈士之女邱桂珍声音颤抖,热泪盈眶,“父亲曾经参加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正是无数像父亲那样的先辈奋起反抗、英勇奋战,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历史之钟,以心鸣之。这钟声提醒我们不忘国耻,更激励我们砥砺前行。”全国劳动模范、航空工业沈飞五十五厂机加三工段车工班班长孙飞参加撞钟。他和工友正以“手中一把刀,心中有蓝天”的执着,精益求精,打造先进战机,守护祖国的碧海蓝天。
“钟声让我想起了那些为保卫国家而英勇奋斗、壮烈牺牲的先烈。”沈阳市大东区上园教育集团六年级学生闫载熙是撞钟手之一,“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要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9时18分,防空警报声划破长空。这一刻,行驶中的汽车停车鸣笛,火车、轮船长鸣汽笛。3分钟里,警报声与鸣笛声交织,形成令人难忘的交响。人们驻足肃立。这声音穿越时空,是对抗日英烈的深切缅怀,是对历史的深沉铭记,是对未来的深刻警醒。
“九一八”,这个用血与火凝成的数字,深刻着中华民族的切肤之痛。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辽宁人民奋起抵抗,英勇抗击侵略者,英雄的东北抗联将士用生命和鲜血,在抗日雄浑史诗中写下光辉一页。
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5098天、14年的浴血抗战,每一天都记录着中国人的不屈。
“穿上征袍擐盔甲,志强男儿保国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84名青年学生集体朗诵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的诗词。激昂的朗诵声直冲云霄,字字铿锵、句句滚烫,诉说着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坚毅。英雄的精神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领诵员之一,东北育才学校高一学生李元心中充满震撼,“诵读的瞬间,仿佛弥漫的硝烟在眼前浮现,冲锋陷阵的号角在耳畔回响,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英雄诗文犹在,历史不能忘却。95岁的抗战老兵程茂友在残历碑前久久凝望。“历史是一本教科书,知史明理。”程茂友声音哽咽,“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明白和平的珍贵。”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进。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凝心聚力,接续奋斗。
“和平来之不易,强国必先强魂,作为一名党员,必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扛起应尽责任、完成一切任务。”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钟立钊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刚毅。
“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的警示,更要将这份情感和热血融入日常,训练时多流一滴汗,出警时多快一秒钟,守护好这座英雄的城市。”沈阳市消防救援支队北站东二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孙继攀言语坚定。
“作为一名工程师,我要传承工匠精神,用创新和实干建设好每一个特高压工程项目,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王胜男正把爱国情化为报国行。
秋阳升高,仪式结束,许多人仍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在残历碑前肃立,凝视碑文上的历史记载;他们走进博物馆,在展品前驻足沉思。历史的记忆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深深植入每个人的心中。
九十四载光阴流逝,记忆永不褪色。我们回望痛楚,但绝不沉溺于痛苦,而是要汲取力量。当三分钟警报铭刻心间,当抗战老兵的热泪感动众人,当青年学生的朗诵声回荡在广场,我们明白:不忘来时路,方知向前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投身全面振兴战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唯有接续奋斗、再创佳绩!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