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听,来自“怒吼”的回响
收官,辽宁为什么是抗战文艺史上的一块重要版图——
请听,来自“怒吼”的回响

《辽河的怒吼——抗战文艺中的辽宁篇章》成为生动的“思政教育课本”进入沈阳市回民中学,图为高二七班老师金宇丹带领学生们阅读。
本报记者吴丹 文并摄
核心提示
烽火淬炼文艺筋骨,岁月沉淀精神底色。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文艺工作者的书写、追问与怒吼从未停止。7月15日至9月17日,本报推出《辽河的怒吼——抗战文艺中的辽宁篇章》专栏,以13篇报道,系统梳理了十余部涵盖文学、戏剧、音乐、漫画题材的抗战时期优秀文艺作品,重温起笔于脚下这片热土的滚烫文字,重走辽宁文艺界前辈充满炽热激情的创作之路,再现作品诞生、演绎和传播的故事细节,致敬以笔为枪盾、以歌为号角的抗战文艺经典。
报道刊发以来,迅速在读者中引发广泛关注,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并成为鲜活历史读本走进纪念馆、学校课堂,展现了“刀笔砺丰碑”的精神力量。大家普遍认为,“辽河的怒吼”这组策划以有意义的探寻和有层次的解读,清晰回答了“辽宁为什么是抗战文艺史上的一块重要版图”。
进课堂进展厅
打开抗战记忆的续章
“学校居然有飞机和机场,那可是八九十年前啊!”“冯庸大学在哪?真的在铁西滑翔吗?离我奶奶家不远!他们的校歌怎么唱?”9月17日午间,在沈阳市回民中学教学楼的走廊里,几个小脑袋瓜挤在阅报栏前,眼睛紧盯着报纸上的文字,好奇地发问。高二七班班主任金宇丹指着《冯庸大学校歌:穿越战火的青春誓言》一文,边读边讲解,“当年的他们和你们现在一样正值青春年华,却因为九一八事变和学校一起被迫流亡,离开了故土沈阳,所以才有了新编校歌里这样的歌词——‘百年奇耻恨难忘,还我河山志悲壮……解放!解放!向前攻!’”学生们的眼睛里开始湿润,紧紧抿起的嘴唇微微颤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辽宁日报》的这组报道让书本上的历史事件被注入了温度,消解了历史抽象性,使今天的孩子们通过阅读与几十年前的同龄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关联,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我们认为这是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读本。”金宇丹说。
辽河奔涌的狂涛里,是号角在呐喊。那些战歌刺破黑暗,化作投枪的锋芒;那些诗句洇开墨汁,熔铸成血液的滚烫。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辽沈大地诞生了无数优秀抗战文艺作品。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作品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思考?我们又该怎样守护这段烽火记忆?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辽宁日报》启动了“辽河的怒吼”这组策划,力求对这片土地上的抗战文艺现象进行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并以今人的视角去打开抗战记忆,传承精神力量。正如沈阳市回民中学高二七班学生赵辰语读报后所说,“聆听历史回响,砥砺青春志向。这组报道让我对民族的屈辱和抗争有了更深的感知,国庆假期我想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等红色展馆再实地看看。”
“最新一期报道的报纸还有吗?我们很需要!”锦州市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会专职研究员张桂芝给记者打来电话询问。这位一直致力于辽西地区抗日义勇军研究的81岁老人表示,《辽宁日报》的这个策划活动启动后,她非常关注,从第一期报道刊发以来就一直收集,还专门委托朋友在沈阳买了十多份报纸,准备作为展品陈列在东北交通大学义勇军抗战遗址纪念馆展厅。
“读完《辽宁日报》这组报道,我深感自豪。”大连艺术学院2022级学生李家琪说。不久前她刚刚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作为民兵方队的一员,昂首走过天安门广场。“这一系列文章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李家琪说。
有温度有质感
找寻与辽宁地域文化相契合的基因密码
一个个滚烫的文字,一个个饱含血泪的故事,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战斗旋律,藏着硝烟灼烧的温度和志士不屈的呐喊。如果回望历史需要一个带着温度和热血的视角,那必然有一个是被文艺书写和呐喊的视角。在“辽河的怒吼”策划和讲述过程中,我们努力从前辈的经典之作中梳理最具情感价值的时代记忆,找寻与辽宁地域文化相契合的基因密码,使读者重温字里行间汹涌澎湃的民族怒潮,感悟千千万万英雄的坚忍与信念。
“系列报道生动体现了辽宁在抗战文艺史中的重要地位,印证了辽宁人浴血奋战的血性担当。其中,《义勇军誓词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冯庸大学校歌》《露营之歌》等经典音乐作品,旋律穿越岁月的风尘,依然鲜活如初,令人回味无穷。”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张宝华读后写下题为《辽河战歌,时代回响》的评论文章。他认为,这些歌曲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更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辽宁日报》的这组报道让我们了解了经典旋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使读者体会到了更具温度的质感,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深切感受到辽宁抗战文艺所凝聚的精神力量。”张宝华说。
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郑永为认为,《辽宁日报》推出的这组专题报道,兼具历史深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不仅让民众重温了东北抗战历史的集体记忆,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心路历程。
“辽宁为什么是抗战文艺史上的一块重要版图,‘辽河的怒吼’做出了有力的回答。”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认为,这些报道以鲜活而凝练的笔触还原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对当下读者教育意义重大。这些优秀的抗战文艺作品无疑对当下的文艺创作有所启示:深入生活,关注国家、民族和大众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亦证明,真诚与激情是艺术创作的底色。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