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发展难题 激发振兴动能——省政协“加快促进民族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月度协商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赵静
“辽宁作为多民族省份,实现民族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10月15日,在省政协“加快促进民族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月度协商座谈会上,省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自治县政协和民族乡代表积极建言。
我省民族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民盟省委会农业委员会委员张广琛认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我省民族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建议以“规划一体化”为引领,优化城乡空间功能布局,以“要素均等化”为重点,夯实城乡融合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赵铸委员认为,应着力解决民族乡村人才队伍“头雁”稀缺,领军人才不足的问题,建议聚焦主导产业核心领域,精准绘制人才图谱,通过精神与物质双重激励,多元化引才育才留才。
“广袤的民族乡村是多彩文化的富集地。”路遥委员认为,文化赋能是当下点燃民族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的火花,建议开展全省民族乡村文化资源普查与价值评估,精耕“文化IP”,定期举办文创大赛等活动,促进资源与资本、创意与市场高效对接。
生态兴则乡村兴,生态美则百姓富。梁强委员认为,推进民族乡村振兴,守牢绿色发展“底色”十分重要,建议依托民族乡村特色资源,深化生态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喀左县作为坐拥北纬41°黄金种植带的生态优势,做强农业产业,深化农文旅融合,大有可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政协主席许春宇建议,做大做强喀左紫砂、喀左陈醋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农文旅与研学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农业经营分散,农业设施‘重建轻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绥中县范家满族乡党委书记李心欣建议有关部门能加大对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激发农户流转土地的意愿;降低物流成本,完善网络基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胡金库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效能不佳,存在“上热下冷”的温差,主要问题是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他建议,疏通科技赋能农业的“末梢神经”,建立以科技推广成效为引领的农业科技评价考核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推广“两层皮”的问题。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