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
李乃忠 张翼
思政课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些重要论述为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课程是教育教学的载体,要多措并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刻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重要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结合点是“思政”。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能够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从各学科知识体系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成长为可堪国之大用、能担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思政教育提出了重要要求。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只有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使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效果,促使学生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真正成长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学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要求
积极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立德树人是一个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各类课程与思政课都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任务相近、目标同向。要抓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同时充分挖掘出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赋能相互促进、融为一体,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良性互动、相辅相成、同向同行。具体而言,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系统讲好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心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同时,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使学生不仅掌握各学科知识,还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
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增效。思政课能够显性地通过理论讲授、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直接向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思政则更多运用隐性教育方法,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的方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他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要重视思政课与各类课程对学生的重要作用,既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凸显出显性教育的主力军作用,又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隐性教育的构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全方位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多措并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推进,需要健全的机制作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相关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保障、监督落实上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中,实现全方位协同配合。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纳入考核范围,鼓励教师探索跨学科思政融合模式,通过开展协同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学经验共享,提升育人效果。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协同育人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与素养提升,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深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结对机制,组建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劳模工匠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协同育人团队,搭建跨学科协作平台,激发协同活力,共同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激活协同育人效能。要立足各学科特点,以“大思政课”理念统摄学科话语,与时俱进创新话语表达,丰富教学资源,改变传统“漫灌式”的方式,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汇聚各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形成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促进。要利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场景,搭建智慧协同平台,实现跨学科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效能。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本文为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2BSZ015)阶段性成果】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