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辽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范志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肩负着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要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赋能辽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强化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装备制造业核心动能。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引领,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性,是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体现了生产力的质态跃升。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装备制造业发展,能够打破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瓶颈,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辽宁应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和科教资源富集的双重优势,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装备制造业全面升级,为装备制造业注入强劲动能。要重点围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整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等资源,针对工业软件、精密传感器、新材料等“卡脖子”环节,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充分发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作用,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数字化转型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路径。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灯塔工厂”和“数字领航企业”,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项目,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全流程数字化改造。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融合。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装备制造业内生动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求制度供给更加注重激励性和适应性,亟须破除传统生产关系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中找准发力点,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壁垒,推动人才、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高效顺畅流动,不断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探索建立更为灵活、多元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构建真正能够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的评价体系。在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应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导向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力。
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根基,构筑产业发展与国际竞争新优势。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健全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相融合的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发挥“兴辽英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的作用,深入实施“百万学子留辽来辽”等专项行动,面向高端装备、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前沿领域,精准引进和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产业引领能力的战略科技人才、工程师以及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体系,凸显重创新、重能力、重贡献,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生态,为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开放合作是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我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增强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枢纽功能。推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高质量发展,优化跨境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促进装备制造产品、技术、标准“走出去”。推动辽宁自贸试验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平台开展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验,在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绿色标准互认等领域率先探索,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的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高水平开放合作,接入全球创新网络,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倒逼本地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