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温并非只发生在极寒环境
本报记者 王敏娜
近日,多起登山者失温事故接连给我们敲响警钟,也让“失温”一词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然而,你真的了解失温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三急诊科主任沈海涛提示,不少人存在认知误区,以为“失温就是觉得冷”“只有高寒雪山才会发生”。事实上,失温是一场悄无声息的生命危机,它不仅发生在极寒环境,普通山区甚至城市中也可能遭遇。
沈海涛介绍,正常人体核心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一旦核心体温降至35℃以下,即进入失温状态。“失温的本质,是身体热量流失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自身产热能力,绝不仅仅是体感上的‘冷’。”
在失温初期,人体会启动“自救”机制,通过寒战产热、收缩四肢血管等方式尽力维持体温。可一旦热量持续大量流失,代偿机制崩溃,体温便会迅速下降,继而引发全身性机能紊乱。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去雪山就安全了,这是个误区。”沈海涛强调,失温的关键不在于环境是否极端,而在于“热量收支失衡”。即便在室内,如果遭遇寒潮且缺乏有效保暖,同样可能失温。而“潮湿+大风”更是致命组合——雨水浸湿衣物后,大风会急剧加速人体热量流失,导致失温风险大增。
日常生活中,一些场景也暗藏失温危机:运动出汗未及时换干衣、雨雪天穿着不防水、冬季长时间骑行、水上活动遇险等。沈海涛特别强调,老年人因体温调节能力减退,是失温最高危人群;儿童虽然代谢旺盛,但体表散热快,同样需要警惕。此外,甲减患者、营养不良者等也属高危群体。
如何识别是否失温?沈海涛表示,轻度失温会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唇色发紫、手脚僵硬等症状。一旦出现动作迟缓、反应变慢、言语不清、意识模糊,甚至出现“反常脱衣”等行为,说明已进入中度以上失温,十分危险。“持续喊冷,说明身体尚有反应能力;一旦连呼救都无力,往往意味着失温已非常严重。”他特别提醒,若患者寒战停止,更需高度警惕,因为这可能表示身体的产热机制已崩溃,体温将快速下降,危及生命。
发现失温者该怎么办?首先应立即将其移至温暖、避风处,脱去湿衣,采取保温措施,并尽快进行科学复温。目前,医学上主张对失温者实施“联合复温”,即通过饮用温水、暖风取暖、42℃温水浸泡、电热毯包裹等多种方式,使核心温度尽快回升至35℃以上。但切忌使用极端复温手段,如50℃以上热水浸泡或高温烤火,这些方式可能引发外周血管急剧扩张导致休克,或造成严重烫伤。
沈海涛特别提示,气温逐渐下降,去山区、郊区游玩,务必做好保暖和物资准备。衣物建议“分层着装”:“排汗内衣+保暖中层+防风防水带帽外层”,可有效应对低温、潮湿、大风环境。此外,随身携带简易雨披、备用袜子、高能量食品十分必要。如前往开发程度不高的边远山区,还应备好应急保温毯、防水火柴、充电宝等救生装备。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