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挑夫”助增收

图为无人机正在低空运输苹果。 本报特约记者 吕文正 摄
本报记者 于雅坤
霜降前后,大连52万亩苹果迎来集中采收期。10月24日上午,在瓦房店市许屯镇东马屯村的果林间,旋翼的嗡嗡声时近时远,无人机稳稳吊着两筐苹果,径直飞向路边卸货点。今年,这些“空中挑夫”首次大规模加入秋收队伍,在辽南大地奏响“农业+科技”的丰收新曲。
“以前,从山顶运两筐苹果下来得用30分钟。现在无人机运同样的重量,全程2分钟就能搞定!”望着空中飞来飞去的无人机,东马屯村党总支书记马振东感慨不已。作为村里的带头人,他深知山间运输的“痛点”和果农的辛苦。
东马屯村种植苹果已有百年历史,目前全村7500亩苹果树年产近1.5万吨鲜果,其中千余亩位于200米高的山上。往年采收季,果农依赖人力把苹果运到山脚下,再由农用车运出去,效率低下。加上山路颠簸,果实碰撞容易出现疤痕,优等果变次果,影响收益。要是遇上恶劣天气,山路崎岖泥泞,抢收变得异常困难。
如今,“空中挑夫”正改变这一局面。在采收现场,李明巍带领的无人机团队正忙着装卸果筐,他们带来的3架无人机各配一名飞手,已为村里十余名种植户提供服务。此外,村里还有另外两个无人机队伍正在忙碌。
“我们一台无人机最大载重量是170斤,实际装载量会控制在120斤左右,这样能保证飞行更加平稳,避免果实磕碰。”说话间,一架无人机抵近卸货点,在下降、止停后,稳稳地将苹果筐放在地上。李明巍上前摘下吊绳的挂钩,飞手按动遥控器,无人机在空中掉头,又往果园装货点飞去。
效率提上来,成本咋样?果农心里有笔账。目前,无人机吊运按重量计费,每斤价格在1角3分左右。表面上,运输1万斤苹果的费用,比雇人工搬运要高出500元左右,但综合效益却增加了。“关键是损耗大大降低了!”马振东说,以前人工、车辆运输,颠簸一路,次果率不低,现在无人机运输平稳,运下山的苹果个个“高颜值”,能卖得上价,整体收益反而会增加。
大连山地多,果品种类丰富、运输需求大,无人机助力收获的场景不只出现在东马屯村。“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今年大连市新增农业无人机300余架。”大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空中新农具,从春耕时的植保喷洒,到秋收时的果实运输,已成为田间地头的“常客”。它们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升了生产效能,让科技兴农的力量,真正扎根在丰收的土地上。
中午时分,随着最后一趟运输结束,忙碌一上午的“空中挑夫”陆续落地更换电池。李明巍已联系好另一户农户,稍作休整后,旋翼的嗡嗡声又在果园上空响起。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