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论坛丨回到“文化”这一起点
高爽
上月底落幕的乌镇戏剧节上演了一年一度的古镇嘉年华,本月初结束的苏超在网络上再度被围观。当小众的戏剧和大众的足球都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流量密码时,其成功背后的人文经济学更值得探究、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课题,基于苏杭实践,“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苏州将园林、昆曲、苏绣等传统文化符号融入文旅产业链,杭州则以“诗路文化”为切入点实现文化IP的科技化变现。此种转化超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框架,形成了“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的双向增值,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市场创新的深度融合。当被江南水乡千年文脉滋养出的人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时,其经济行为也因此都带有了深厚的人文气质,文化与经济实现共生共融。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各地也都有值得书写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古城、古镇、古建筑,成功案例众多,失败者亦不乏其例。总结失败的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一是简单复制、盲目跟风;二是只做文化符号、“硬件”与市场运作的物理相加,少了对地域文化特质的深度挖掘;三是多为急于求成的经济考量,少了铺就文化气质的底活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戏码里,文化成了噱头和摆设。
“人文”二字内涵丰富,植根于中国悠久、深厚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传统。学习苏杭实践,不仅要学习将文化资源进行经济转化的成功经验,还要看到人文底色中蕴含的崇文重教传统、诚信文化、企业家精神。
学深学透人文经济学,以此促进辽宁全面振兴,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就要回到“文化”这一起点,从铺就人文底色做起,倡导读书学习的浓厚气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位,以文促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以文培育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工匠精神,以文建设市场道德规范。
责编:李 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