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本报记者 唐佳丽
11月12日,省能源集团旗下的辽宁电机集团抚顺电机公司设模车间内焊花飞溅,车间技术员宋旻和几名工友戴着防护罩围在一台机床前。机床旁是一台正待维修的井下电机,转子轴上是电机的轴承内圈。“我们正在观察‘小技小改’的效果咋样”,摘下脸上的防护罩,宋旻笑脸展开,“又成功了。”
抚顺电机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煤矿防爆电机企业,维修井下电机是企业的重要业务板块。近年来,企业市场份额提升,业务量明显增多。不过,电机维修中转子端环和轴承内圈拆卸效率低、损伤率高的痛点却拉低了维修效率。
“外委专家提供解决方案费用较高,我们决定自己干”,宋旻说,车间技术团队几度钻研,终于研发出引入中频感应加热技术,自主设计固定式感应线圈实现非接触式均匀加热的办法,“相较传统工艺技术,工序耗时大幅缩短,效率提升数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以‘小技小改’攻破技术难关,带动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目标,正是我们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实践。”车间副主任冀成介绍,“以往,大型电机轴承内圈拆卸需多名工人忙上几个小时,现在可缩短至几分钟,还有效避免了部件损伤。”据了解,该项技术已应用于多台大型电机设备维修,通过零部件重复利用,直接节约成本超10万元。
“复活”闲置设备,是车间践行创新精神又一亮点。面对长期闲置的中频焊机,车间组织党员骨干牵头攻关,通过更换老化电子元件,重构冷却循环系统,不仅让设备重启生产,还优化了焊接参数。此举节省新设备采购费用40万元,更锤炼出一支具备自主设备维修能力的技术队伍。
解决传统定子抽线机加热产生有害气体的问题,标志着车间从“维修者”向“创造者”的跨越。车间自主研发冷抽线设备,通过机械结构优化实现无须加热即可完成抽线作业。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彻底消除了有害气体排放隐患,并将定子抽线效率提升60%,单台设备年节约运营成本超5万元。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实践证明,车间是激发创新创意、孕育技术突破的沃土。”车间主任刘晓东表示,车间里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每一道工序的优化,都藏着创新的可能,一线员工的实操经验就是“小技小改”的灵感源泉。
未来,车间将持续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以降本增效、提质升级为目标,围绕电机设备再制造核心技术开展集中攻关,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零散的“新点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发挥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作用。
责编:盛 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