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让艺术街变得有看头有玩头

张悦参加“2025知学城市深耕年会”,分享盘锦广厦艺术街的经营理念。 知学组委会供图
讲述人:张悦 辽宁良信实业集团副总经理、盘锦广厦艺术街总经理
本报记者 费嘉维 整理
眼看着艺术街从冷清的文创园变成“文化有看头、旅游有玩头”的文化地标,市民在这里寻到乐趣,外地游客在这里了解盘锦。能为盘锦文旅融合添砖加瓦,是我“十四五”期间最骄傲的事。
我叫张悦,生在盘锦、长在盘锦,之前在辽宁良信实业集团做策划顾问。2022年,集团安排我到旗下的盘锦广厦艺术街任职,从策划顾问转型担任总经理。刚接手时,艺术街主要以画廊、艺术工作室、艺术培训和办公为主,空间比较封闭,游客多是匆匆路过,难以停留。那时候,总感觉艺术街是“灰色”的,没什么色彩。
为了找对方向,我带着团队去北京、杭州等地的特色街区调研,最终决定不照搬、不搞大拆大建,用“微更新+强体验”的方式慢慢改造。我们先打破了园区壁垒,把独立工作室、展厅串联成开放动线,建起2000平方米的中央共享广场,配上艺术装置与休憩设施,并上线智能导览系统、扩建停车场、增设24小时公厕。这些看似细碎的改动产生了不错的效果。看着原本冷清的街区客流量逐渐增大,慢慢有了烟火气,我心里有了更多的期待。
这些改造只是开始,业态调整才是个细活儿。我和团队开了十几次会,确定了“艺术+餐饮+非遗+零售+夜间消费+夜间学习”的共生生态,再一家家谈商户、筛资源。云峰画苑是老街坊,我们劝经营者开办“夜间书画沙龙”,还联动夜校开书画入门课,实现“白天观展、夜晚学画”。造物茶馆原本只做白天生意,我们帮商户设计了“昼茶夜酒”模式,推出平价小酒馆套餐,使其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点。针对辽河口侯氏艾蒿、盘锦苇艺工坊,我们建议“白天市集卖文创、晚上开非遗手作课”。商家一开始还犹豫,可尝试之后发现,手作课一开办就深受欢迎,还带动了店铺生意。每次听商户笑着说“最近生意挺好”,我都特别开心。
文化不能只藏在工作室里,得走进人群。抱着这个想法,我们策划了不少活动。“新春‘妙’会”引进非遗盒子灯表演,让广大市民、游客一饱眼福;“色彩奇妙夜”夜市更热闹,从5月到10月中旬,150多家小吃摊齐聚,本地和外地的特色小吃都有,还穿插了剥螃蟹大赛、儿童市集、音乐演出,一到傍晚就挤满了人。为摸清大家的喜好,我们通过收款平台形成大数据,每天晚上我都会跟团队一起看数据,看哪种小吃的复购率高、哪个时段人最多。这些数据就像导航仪,明年夜市该加什么业态、减什么项目,我们心里都有了谱。
如今,站在艺术街路口,看着往来人群,我总会想起刚接手时的模样。现在这里年客流量从80万人次涨到180万人次,还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辽宁省示范步行街。街上随处能看到笑脸,满是朝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团队的坚持、商户的信任,更是盘锦人对文化生活的热爱,让艺术街从文创产业园升级为国字号标杆,成为大家爱来的精神文化家园。陪着它成长,再苦也值。
记者感言
不变初心种子才能扎根生长
文化焕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谈及盘锦广厦艺术街的变化,张悦说:“一开始也有质疑,也怕走弯路,但我始终相信,只要盯着‘让艺术街成为市民家园’的目标,一点一点改、一步一步磨,这街总有热闹起来的那天。”
如果说,“微更新”的空间改造、“细打磨”的业态调整、暖人心的夜校活动是培育街区的养分,那么,张悦怀揣的“不放弃、信未来”的初心,又何尝不是那颗最坚韧的种子。
文化之兴,唯在坚守。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是沃土,市民对优质生活的期待是阳光,而“张悦”们始终不变的初心与坚持,便是让种子扎根生长的力量。事实证明,只要守住初心、久久为功,哪怕是曾经沉寂的空间,也能绽放出温暖人心的生命力。(费嘉维)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