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野保专家去巡山

白清泉(中)介绍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画面。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黑熊一家。 本报记者 白琳 摄
本报记者 刘璐
11月13日一大早,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格外静谧,阳光穿过树冠留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混合的清香。
白清泉和往常一样,开始了巡山工作。他一边拨开挡在眼前的树枝,一边对记者说:“只有到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里,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它们的分布位置、种群数量、生活习性。”白清泉是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区域内野生动物保护监测工作,经常深入山林。
前一夜,山中降了一场小雪,薄薄的积雪混着青苔、树枝、石块,让巡山的路愈发难走。但这样的艰苦对野保监测人员来说,却是小菜一碟。“现在的路况还算不错,再往上爬就很少有人能走的路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踩着兽道前行。”白清泉告诉记者。
路途虽险,却布满惊喜,一个露着湿土的黑熊爪印、一块新鲜的兽类粪便、一段雪地上拖拽的血迹,都传递着大量信息,对了解野生动物具有极高价值。现场取样后,这些生物学样本有的可以做食物分析,有的则会被送到实验室做基因检测,以分析物种甚至亲缘关系等。经多年积累,丹东已经建立起“小型野生动物样本库”。
在一处架设红外相机的地方,白清泉停下脚步,打开相机外壳,展示前不久拍摄到的画面。“看,这是黄喉貂,这是狍子,这是野猪,还有黑啄木鸟……”
固定在山林里的300余部红外相机,是监测工作的“千里眼”,及时捕捉记录鲜活的画面:顶架的狍子、戏水的黑熊一家、捕鱼的豹猫、散步的狗獾……都为研究野生动物的生态行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一段丹东城郊点位捕捉到的视频让白清泉十分难忘,镜头里,一只貉侧头回望,而背景就是城市的万家灯火。经过一年多的记录,这个点位已拍摄到貉、豹猫、獐等8种哺乳动物(不含啮齿类),其中3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还拍到了十余种鸟类。白清泉说:“这个画面既温馨又给人警示,它提醒我们,野生动物就在我们身边,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与它们的冲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需要长久思考的问题。”
责编:李明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