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种质资源“家底”全面摸清
辽宁种质资源“家底”全面摸清
共征集并上交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近四千份
本报讯 记者胡海林报道 今年,铁岭市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合作社的千亩示范田实现亩产超2200斤。这片示范田喜获丰收,除得益于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外,一批高产抗病、适应性强良种的选用,成为极其关键的保障。这是我省近年在种业振兴行动上取得明显成效的具体表现之一。
为增强全省种质资源保护能力,夯实种业创新的根基,我省在“十四五”期间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全面普查,共征集并上交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3924份;普查到畜禽遗传资源155个、水产种质资源167个,摸清了全省种质资源“家底”,做到了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其中,普查到的3个貂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白樱桃和辽宁绒山羊被评为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
目前,我省已构建起覆盖农作物、畜禽、水产等领域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夯实种业振兴的资源根基。全省建设省级及以上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51个,其中,李杏圃保存资源2000余份,种质资源多样性为世界之最;省农科院保存有野生大豆居群6000余个,数量居全国首位;“旅大红骨”种群是我国玉米育种界公认的五大优良自交系之一,保存种质资源1万余份;国家柞蚕种质资源库保存种质资源72份,资源数量约占全国70%。
围绕种业创新,我省依托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种质共存、基因共鉴、信息共享”机制,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攻关。其中,依托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建成的“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运用分子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手段,大幅提升玉米育种效率,该公司“十四五”期间通过审定玉米品种127个。
在农业品种创新上,我省也出现多点开花、亮点纷呈场景:“东单1331”“辽粳419”“铁豆67”等11个次农作物品种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主导品种,其中“东单1331”连年入选玉米品种全国推广面积十强。禽畜品种中,“辽丹黑猪”“朝牧肉羊”通过国家审定,分别为我省第一个自主培育的生猪和肉羊新品种;辽宁绒山羊已推广到内蒙古、山西等17个省份;“墨玉”“辽蚕527”等柞蚕品种及其杂交种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80%。水产品种中,我省选育的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海蜇“辽海科1号”和参与选育的刺参“安源2号”、红鳍东方鲀“天正1号”等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责编:李明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