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老人的回忆拼出一座“古城”


1991年完成的复州古城模型沙盘,凝聚着12位老人的集体记忆。

文物看护员孙庆运在古城墙边讲述古城发生的故事。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复州城是辽南地区著名的古城之一。这座始建于辽代的城址,经元代发展,至明代时得到进一步细化与营建。上世纪中后期,古城大规模拆迁,只剩下几个主要建筑。面对这种情况,复州城内有一批人在默默地通过各种方式守护、宣传这座古城,复原着古城的历史记忆……
壹 “复州”源于辽代的扶州
从瓦房店市内前往复州城镇,看似是从城区去往乡镇,实则是踏向这座城市的历史原点。坐在瓦房店市中心客运站发往复州城镇的客车上,记者心中忽然涌起这样的感触。
事实的确如此。1925年,复县县公署从复州城迁至如今的瓦房店市内。随着行政中心的迁移,复州这座古城逐渐褪去了往日的繁华,但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仍完好地保存至今。
下车后记者发现,复州城虽是瓦房店市的一个乡镇,但比省内其他乡镇更为繁华、热闹,古城当初的布局架构依然清晰可辨。
谈及复州城的历史,年近八旬的复州文化馆原馆长金延年如数家珍。面对记者,这位复州古城的“历史守护者”虽身体欠佳,但思维很清晰,讲起古城来滔滔不绝:“大家都知道辽南有‘金复海盖’四大古城,其中的‘复’指的就是咱复州。另外3个分别是金州、海州(今鞍山海城市)和盖州。”
在金延年眼中,复州城不仅历史悠久,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复州城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而有明确记载且大规模建城,则始于辽代。
史料记载,在辽太祖神册四年(公元919年),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后,为分化其势力,将数千户强宗大姓从扶余城(今吉林省农安县)迁徙至如今的复州境内,并取名为“扶州”。
为让这些人忘却故乡,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朝廷改用同音字“复”替代“扶”,复州之名自此沿用。此后,复州城开始大规模修建,只不过当时的城池为土城,元代时沿用。
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这里设复州卫,将辽代土城改建为石城,面积较原土城缩减1/3。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复州知州陈铨又在明代石城基础上改建砖城——城墙内侧为石、外侧为砖,城墙上还修建了540个垛口。这项浩大工程于3年后竣工。我们看到的复州城诸多历史建筑,大多经过清代的修缮。
在复州城镇内,永丰塔是无法绕开的地标,以这座古塔为核心的“永丰夕照”是外地游客到访后必赏的景致。“早在清代时就被评为当地八景之一。”金延年说。
永丰塔矗立在镇内高地,建于辽兴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为实心八棱锥形结构,飞檐十三层,修缮后高度达28.45米。
初冬的残阳与千年辽塔交相辉映,一抹金黄抛洒在古塔的青砖黛瓦上,为坚硬的砖石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光晕。塔身的棱线在光影中明暗交错,龛里的浮雕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与天边绚烂的晚霞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静谧而壮美的画卷。“永丰夕照”的景致果然名不虚传。
“复州古城可不只有永丰塔,还有辽南著名的横山书院,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保存完好。其他地方也值得好好看看。”金延年笑着说。
贰 父子两代人的坚守
66岁的孙庆运是土生土长的复州城镇人。几年前,这位“老复州”退休后再度上岗——担任文物保护管理员。
“我家就在旁边住。”站在复州古城城守尉衙署遗址院内,孙庆运指着墙外的一片民居告诉记者。
孙庆运的父亲孙守义,生前曾在当地一家企业的工会工作,是老一辈“家乡文物研究者”。业余时间里,老人家最大的爱好便是穿梭在复州古城的街巷中,细细品味家乡的一砖一瓦。
“他爱复州,也愿意钻研家乡的历史、保护古城建筑。最开始我特别不理解,直到自己成了文物管理员才真正明白——复州城的历史太厚重了,值得我们用心保护、深入研究。”漫步在古城内,孙庆运一边介绍街边的老建筑,一边追忆父亲的往事。
遗憾的是,复州古城的大多数建筑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被拆除,如今仅留存下东城门、部分瓮城,以及东北城角一段约50米长的城墙。站在残存的城墙下,平整的砖石依旧透着当年的恢宏气势,让人不难想到这座古城曾经的雄壮模样。
“我小时候还在墙头上放过羊呢!”孙庆运说,这段城墙之所以能相对完好地保存下来,还要得益于1972年在城墙上建造的一座水塔——这座供应全镇用水的设施,意外成了城墙的“保护罩”。一座水塔挽救了一段古墙,于古城而言,既是幸运,也是无奈。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政府正在对仅存的东城门和瓮城进行复建。”孙庆运说。
与其他历史古城不同,复州古城呈正方形布局,只设有东、南、北三个方向的城门,西边无门。
虽已入冬,复建工地依旧一片忙碌。原本孤零零的东城门的外围复建瓮城,工人们正忙着细化城墙的细节。地面上是当年留存的长条石,岁月早已将条石表面的粗粝打磨得平顺光滑。“以前这里住着好几户人家,后来居民们都搬迁了,复建工作才得以顺利启动。”孙庆运指着瓮城内围拢出的一片空地介绍。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复州境内驻守着满、蒙、汉军共686人,设城守尉一名,衙署便坐落于城内东街路北。记者站在多年前已复建完成的城守尉衙署遗址内,只见屋内陈设古色古香,精准还原了当年的衙署风貌;窗外,不远处便是当地小学的操场,小学生们的欢呼雀跃声清晰可闻。院内,一棵粗壮的古槐树遮天蔽日,枝头停着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为这座古院添了几分热闹、生机。
叁 12位老人作“参谋”
很多年前,金延年就认识孙庆运的父亲孙守义。他回忆:“1990年,我牵头做了一件大事,当时孙守义是主要参谋之一。”
那是1986年,金延年调任复州城镇文化馆馆长。
金延年并非复州城镇本地人,但他对复州城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小时候,他经常跟着爷爷到复州城里玩,对古城高大的城墙印象特别深。他讲:“马车穿过东门的大门洞,那时候我年纪小,就觉得这城门和城墙实在太气派了。”
在金延年担任文化馆长之前,复州古城几乎被拆除殆尽。这位满怀文化情怀的馆长一心想为后人留住古城的记忆。他感慨:“既然复建古城已无可能,那就用实物让后人知道古城曾经的样子。”
彼时,深圳“锦绣中华”主题文化公园刚推出不久,公园按比例复刻各地景观的模式给金延年很大启发。“当时我就想,能不能也在这里做一个缩小版的复州古城?”金延年思索着。
说干就干,他找来了木匠、瓦匠,也落实好了场地,可预算费用却需要七八万元——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笔巨款,文化馆根本无力承担。
金延年并未放弃。为后人留下具象的复州古城印记,成了他给自己定下的重要工作目标。1990年,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杭州宋城制作了城址模型,广受好评,“当时我立刻意识到,这也是个好办法。”于是,他放弃了实体复刻模式,转而采用杭州宋城的沙盘模型方案。
模式转换,虽然减少了资金投入,但金延年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打造古城模型,历史资料和建设依据何在?
当时有关复州古城的影像资料寥寥无几,文字记录也十分匮乏,且大多数古建筑已不存在。情急之下,金延年想到了一个办法,将古城80岁以上的老人邀请到文化馆,请他们凭着记忆逐一讲述当年各类历史建筑的位置、格局与样式。就这样,有12位古城老人被选为古城模型建设的“参谋”,其中就有孙守义。金延年又找来美术老师和记录员,当场梳理、记录老人们的口述内容。
“这些老人都很支持,我特别感动。我原本让他们早上7点半到文化馆来,可很多老人6点多就拄着拐棍来了。”金延年回忆,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他叫宫殿相,每天都早早拄着拐棍来到文化馆,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为古城模型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经过一个多月的细致收集,古城主要建筑的细节被一一敲定。由于模型工程庞大,为确保精准度,制作采用了“分块制作、整体拼接”的方法。工人先用水泡沫制作出主要建筑的雏形,请老人们现场核对、修改,确认无误后,再用木材进行精细打造。就这样,耗时20个月,一座长4.5米、宽3.5米的复州古城模型于1991年完工。
如今,这座凝结着12位复州城老人心血与记忆的古城模型陈列在知州衙署遗址内,供外地游客直观了解古城的历史风貌。“当年那些能记得古城原貌的老人如今都已经过世了,现在回头看,这件事真是做对了。”金延年感慨地说。
孙庆运的守望、金延年的执着,还有12位老人的集体回忆,复州古城未随风雨而远去。这份对故土的眷恋、对历史的敬畏,如同古城的根基,深深扎在复州大地,文脉得以绵延,乡愁得以有依。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