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这一步走得太值了

张鸿帅在全自动生产车间里介绍企业转型成果。本报记者 崔振波 摄
讲述人:张鸿帅 辽宁鸿邦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报记者 崔振波 整理
我叫张鸿帅,在抚顺经营两家主营环保设备和除尘器研发设计的企业,被别人称为“创业二代”。上世纪90年代,我母亲靠着一台缝纫机,从做工业除尘滤布起家,一步步把生意做大,最终创下了3家企业。2005年我大学毕业后,没有直接接手家族生意,而是在烟台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后来又到抚顺开设了天成环保和鸿邦装备两家公司,一晃儿在这行已经打拼20年了。
这几年,国内同类企业发展得比较快,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于,在产品品质和工艺旗鼓相当的基础上,谁能把价格做低,谁就能拿下市场。可现实问题是,人力成本降不下来,生产效率又跟不上规模扩张的步伐,企业的利润被压得很薄。正当我为如何破局发愁时,国家开始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上公司本身也到了该升级工艺、提质增效的关键节点。于是2022年,我打定主意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
转型之初,我心里还是有顾虑的。最主要的是资金压力,单是设备投入就得上千万元,很担心这么大一笔钱投进去达不到预期效果。再就是技术层面的迷茫,生产、管理、研发,哪个环节先动?需要匹配什么样的系统?一时间有点儿无从下手。
关键时刻,国家的好政策给了我底气——设备更新政策的落地,大大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更贴心的是,在政府牵线下,我们对接上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研发了匹配企业生产流程及管理的软件系统,让数字化改造精准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回过头来想,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设备的更新,更是生产模式的彻底革新。
你看,这个车间有1300余平方米,智能化控制达90%以上,较以往节省人力70%以上,仅需两名技术人员实时查看设备运转情况即可。生产工艺流程可根据需求灵活配置,原材料和成品市场价格通过系统实时分析预测,企业能耗及成本实现智能分析优化。
这些改变不仅让企业在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上大幅提升,更通过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实现了生产系统、商业模式的转变,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正是因为紧跟国家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我们才突破了传统生产的瓶颈,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如今,转型的成效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能直接翻了一番,人力、能耗等成本降了不少。更让我自豪的是,不少国外客商来考察时,看了智能车间和样品后,当场就签了订单。要知道,以前都是我们上门,追着他们学标准、学理念;现在反过来了,是他们主动找过来合作。说到底,这次数字化转型不仅让企业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证明中国制造业的实力越来越强。
这段时间,在和同行交流时,有人担心,要是企业都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不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就更激烈了?我倒是觉得:要是咱中国的制造企业都通过数字化变强,那“出海”的时候就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个行业的集体优势。到时候面对的是全球大市场,路会越走越宽。
记者感言
迈过这道坎便是新天地
鸿邦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恰是“十四五”时期我省传统制造业向新而行的鲜活样本。
对于不少企业主而言,数字化转型之初常会遇到“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既担忧巨额投入打了“水漂”,又苦于技术上不知从何下手,张鸿帅就曾陷于这样的犹豫与迷茫。而他的实践证明,迈过这道坎,便是新天地。
政策托底消顾虑,校企合作指明技术路径,智能升级提效能,从犹豫观望到坚定转型,关键在于找准路径、借好外力。这不仅是设备与模式的更新,更是打破思维定式、拥抱时代变化的突破。
“数字化让我们赢了市场、强了底气!” 张鸿帅的心声,正是数字技术成为制造业竞争力关键杠杆的生动注脚。传统企业唯有主动投身浪潮,方能突破桎梏,为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让辽宁制造变得更强。
(崔振波)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