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韩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任务。这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明确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支撑。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
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历史上科技领域的每次革命性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才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的新形势,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根基和动力,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持续深耕,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抓紧攻关,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和“掉链子”环节,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催生和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科技创新是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唯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内涵型增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赢得新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是科技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征程上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重要依托。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科技创新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面对世界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只有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性和安全性,才能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多措并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要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总开关,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和发动机。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稳定性支持,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取得更多决定性突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统筹学科设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高度重视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完善监管机制,推动平台经济创新和健康发展,不断强化数字中国建设。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本文为2025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LJ142511632005)阶段性成果】
责编:王永
审核: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