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有感
宋东泽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的部分内容,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文章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原创性概念,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关键着力点。我们要增强主体意识,从历史的中国深入认识现实的中国,从民族的中国深刻洞察世界的中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应对当代挑战的智慧力量,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自觉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文化主体性是在文化传承中守正创新、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我的核心能力,更是文化自信得以确立和巩固的根本前提。文章深刻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没有坚实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容易陷入迷茫迷失。正如文章所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突出中华民族的鲜明主体意识,彰显中华文化生命体的自我理解方式和自我塑造能力。
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自觉意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构成了内在融通的“文化生命体”。同时,中华文明不是在孤立封闭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而是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借鉴不同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鉴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自我扬弃与革新升级,走出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这种“海纳百川而不失其本”的文化主体性,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是不断巩固和强化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使我们党拥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文章深刻指出:“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正是不断巩固和坚守文化主体性,我们党才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准确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引领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调动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汇聚文化发展的强大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责编:王永
审核: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