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奋发有为的赛道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8年综述
4月的山城重庆,迎来了一批敢闯会创的年轻力量,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4月9日在重庆大学举行。本届大赛自2022年4月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国内外111个国家和地区、4554所院校的340万个项目、1450万名学生报名参赛,参赛人数首次突破千万。
累计943万个团队、3983万名大学生参赛……创办8年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为许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插上创新创业的“翅膀”。
赋能乡村振兴
传承红色精神
累计有9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精准对接农户255万余户、企业6.1万余家,签订合作协议7万余项
2017年8月,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参赛者兰雨潇对总书记的话语仍然记忆犹新:“创业是一个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总书记的鼓励让我们坚定信念,我们定当志存高远、奋勇向前。”
为鼓励更多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教育、加强实践锻炼,大赛自2017年开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从延安到古田、从井冈山到西柏坡……5年来,共有177万支团队、813万名大学生积极投身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中。
获得第六届大赛金奖的贵州大学“博士村长”项目开创了产业振兴、造血扶贫的崭新模式,将科研与扶贫有机融合,扶贫足迹遍布整个贵州,下乡服务上万次,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村里的乡亲们,是朋友也是同事!”疫情防控期间,电子科技大学的“沈厅筑梦家庭农场”项目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播带货,创新“红旅”赛道精准扶贫模式,一个月内帮助果农销售柑橘超1500万公斤,增加岗位6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增长5倍。
各地各高校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结合红色资源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从井冈山老区走出的“百年好合”项目,针对井冈山旅游胜地和当地林地多的特点,打造了“大百合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模式,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项目团队负责人赵延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继续为革命老区贡献力量。
据介绍,截至去年8月,累计有9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精准对接农户255万余户、企业6.1万余家,签订合作协议7万余项。“红旅”已成为一堂融合了党史教育、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的“思政金课”,助力更多青年学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紧跟时代需求
贡献青春力量
涌现诸多紧跟前沿科技、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项目
“我们团队研发的头盔运用了点阵结构缓冲层,较中国队上一代雪车头盔减重了500—700克,安全性能提升25.1%。”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的拓扑优化智能运动头盔已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被中国雪车队使用。这支由多个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新工科复合型学科交叉团队,用4年时间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国产化转型。
“让我国运动员在参加自己国家举办的冬奥会时能戴上国产头盔,这不仅仅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自信的体现。”项目成员钟宇航道出了众多创新创业学子的心声。
南昌大学中科光芯——硅基无荧光粉发光芯片、天津大学心脉联衢——全球首款体内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我国首套卫星通信阵列参数矩阵并行测量仪……这些成果,都来自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8年来,大赛涌现出许多紧跟前沿科技、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项目。纵观其中,不少涵盖学科交叉和跨行业创新,体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工业革命重点领域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
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再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8年来,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重任在肩。有高校负责人介绍:“学校通过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助力学生创新创业,努力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和团队。”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大赛带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据介绍,本届大赛进一步突出育人功能,强化“四新”引领,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式设置产业赛道,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同题共答。8年来,“互联网+”大赛架起了教育端与产业端深度融合的桥梁枢纽,有力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推动了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把“青春梦”“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加强国际交流
构建开放平台
本届大赛吸引国外107个国家和地区的1340所学校、7944个项目、25260人报名参赛
“‘互联网+’对我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经历,也让我了解到中国是一片研究环境科学的沃土。”上届大赛季军,来自英国的威廉作为海外选手代表,在本届大赛同期活动——世界青年大学生创业论坛上分享自己的参赛感受,如今,他正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自第三届大赛首次设立国际赛道,到第六届大赛首次以国际命名,越来越多海外创新青年汇聚于此。“互联网+”赛事国际化程度逐年提升,大赛成为增进世界大学生交流沟通的桥梁纽带及世界大学生青春追梦、共创未来的重要平台。
除中国高校外,本届大赛共吸引国外107个国家和地区的1340所学校、7944个项目、25260人报名参赛,与2021年相比,参赛项目数和参赛人数分别增长44%和62%。规模增长的同时,参赛项目也“含金量”十足,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百强大学共有2873个项目报名参赛,达到国际项目总数的37%。大赛成为世界大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创新创业赛事国际品牌,有力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肤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跨时空交流。
在本届大赛挺进冠军争夺战的六强团队中,两支国外队伍也呈现了亮眼的项目成果: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带来的智子科技—电源自动化设计软件平台,实现从需求到样机的研发全自动化,将电源研发成本降低一半、周期缩短一半;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开发的临床级直肠癌诊疗评估一体化AI系统,可用于直肠癌手术术前决策与手术规划等。
本届大赛冠军争夺赛期间还举办了第四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首届世界青年大学生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等同期活动,邀请创新创业教育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代表、历届大赛冠军以及海外名校代表等共同参与并交流经验。
8年来,从20万大学生到3983万大学生,从5万个团队到943万个团队,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记录着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故事,让青春在创新创业中闪光。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