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抗日英烈孙铭宸之孙讲述国歌背后的故事
讲述祖辈的抗战故事,孙滦宁说到动情处,声调高亢、眼噙泪花。
本报记者 田 勇 文并摄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日前,辽宁雷锋干部学院组织召开英模报告会,抗日英烈孙铭宸之孙孙滦宁,以“国歌背后的故事”为题进行主题报告,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师生讲述《血盟救国军军歌》背后的故事。
初冬的“雷锋城”抚顺,银杏泛黄,松柏苍翠;雷锋全身塑像,昂首阔步,栩栩如生。
“滦,代表唐山,因为我出生在那里;宁,代表辽宁,因为这是我的故乡。”在当天召开的英模报告会前夕,已至古稀之年的孙滦宁与记者来到辽宁雷锋干部学院陈列厅,在《血盟救国军军歌》展板前接受记者的独家专访。
孙滦宁告诉记者,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后,抗日英烈孙铭武目睹日寇在中华大地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随即与四弟孙铭宸等人在清原组织民众成立血盟救国军。此后,他们跨群山,经绝壁,在白山黑水间与敌人顽强斗争,成为一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威武之师。
就在孙铭武等人起义前夕,他们创作了《血盟救国军军歌》,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首抗日义勇军军歌。
“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去唤醒全国民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说到动情处,孙滦宁挥舞着拳头,声音高亢,眼噙泪花,为记者唱起这首由他祖辈创作的军歌。
孙滦宁指着展板上的歌词说,这首军歌的歌词采用层层递进的语言形式,充分表达了东北人民不愿当亡国奴的共同心声和共同意志。整首军歌的曲调起调悲凉,在于其只有宫、商、角、徵、羽五音,这种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我国古代和当时的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我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
孙滦宁说:“爷爷牺牲前辗转前往北平,在北京大学等地宣传辽东义勇军的战斗事迹,演讲到结尾时人们呼号和演唱的就是《血盟救国军军歌》。”
在《清原县志》《中国抗日将领牺牲录》等大量史料中,可以发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与《血盟救国军军歌》之间的一些联系。1934年,义勇军军官唐聚五曾前往北京,在见田汉时有可能直接为其提供过创作素材或有关材料。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首映,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传遍大江南北。
“抚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是雷锋精神发祥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让更多的人来到抚顺、了解抚顺、爱上抚顺。”孙滦宁在临近采访结束时说出他的心愿。
在当天下午,孙滦宁饱含深情的演讲,深深地感染着在场聆听的每一位师生。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不忘革命先烈的谆谆教诲,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学习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