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时节
高竹楠
清明时节,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历书说:“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然,清明正是万物滋长的好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上了一笔伤感的色调。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扫墓祭祖,缅怀故人。其实在古代,清明节除了祭奠逝者,还有踏青、放风筝等多种游春活动。
古人清明节的一天都是如何度过的呢?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诗经》就记录了当时许多春游的情景。比如《国风·郑风》里的《出其东门》,起首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明媚春光里美女如云结伴出游。孔子和弟子也喜欢春游,《论语·先进》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唱着歌儿沐浴在春风里,何等舒心畅怀、自由自在。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清明踏青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时尚,《虢国夫人游春图》就是表现游春的主题。清明踏青,春色与美人不可辜负。“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的诗中描绘了清明之时百姓几乎半城而出寻春的画面。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汉唐时期,流传的踏青寻爱的故事相当多。汉武帝19岁那年在上巳节例行传统的“修禊”礼后,遇到才貌双全的歌女卫子夫,产生爱情,从而相伴50年。
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时人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当年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
“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在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热度不减。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城时,用了这样的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
青青杨柳,是春天的信号,也是青春的象征。插柳、戴柳之风演变至明清时期,又增加了一些含义。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在江苏吴地一带,每逢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古民谚也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说。古代女子及笄上头,即举行成人礼,多在清明节期间,束发插笄后,再插上柳枝或戴上柳圈,洋溢着青春气息。
踏青之时,古人还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如放风筝、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是清明的习俗之一。风筝在古代也叫纸鸢。《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祭扫完毕,沉重的心情随着沿路的春光得到缓解。趁着东风正起,放上一只风筝,心中淡淡的忧伤似乎也随着纸鸢飞入空中,在与春风的互动中悄然排解了。
蹴鞠与荡秋千也是清明的习俗。唐代杜甫《清明》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在唐代蹴鞠和荡秋千已经十分流行。“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踢球的技艺。唐宋以后,蹴鞠成了能够强身健体的大众体育运动。蹴鞠也从汉魏时期的实心球过渡到充气的皮球。清明是蹴鞠的黄金时期。唐代韦庄的《长安清明》“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诗中的“白打”说的也是蹴鞠。秋千本是宫中的新奇玩意儿,逐步走入民间。秋千最早也叫“千秋”,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写道:“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宮多秋千之乐。”因为避讳,“千秋”被改称为“秋千”。韦庄《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说的就是清明荡秋千习俗。扫墓归来,在秋千上嬉戏一会,比比高低,何尝不是一种乐事。
历史上,没有哪个节日像清明节这样,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兼有扫墓祭祖与踏青嬉游两种内涵迥异的礼俗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清明多了丝忧伤,也多了份沉重。清明正日,古人会打早起,备上酒食果品,在墓前诉说对故人深深的思念。宋人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清明节,扫墓的风俗更浓,这从北宋张择端绘于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
与古人心境相似,当代在清明节人们既有对已故亲人浓浓的思念,也有对天气晴朗明澈的轻松舒畅。白云悠悠,微风轻拂,清明假期正当时。今日不妨也学古人,除了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也结伴踏青,拥抱自然,找寻一份春光吧。
清明节对我们来说,还意味着什么?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华传统节日最早的起源,是感受自然的节律,顺天应时而设。在流传过程中,人文意蕴凸显。清明节“慎终追远”的人文内涵就是这种发展历程最好的注脚。
在春天到来的季节,人们举行隆重的春祭仪式,对祖先礼敬纪念,同时反求诸己,追问自己身处何地,而今又将走向何方。清明是悼亡节,更是重生节。在与自然的密切交流中,人们感知到生命的发生与死亡是相依相存、相接相续的过程,生命的躯体可以生死,生命的力量却永生不息。于是,人们在清明节祭奠先祖,以追悼纪念的仪式召唤着生命的力量;不忘踏青郊游,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满怀积极的生活祈愿,整装待发。
春回大地,惠风和畅,清明已至。在这个柳絮纷飞的日子,抛开喧嚣纷扰,抛开杂念,而是以纯粹的、柔软的内心去感怀、追思、珍惜。
清明,这个百感交集的特殊节日,既寄托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感,又承载了春日萌动的生机。在古人的诗歌、绘画里,勾勒了一幅幅生动的清明图景。这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既有欢乐赏春的气氛,也有缅怀追思的感伤。我们在这一天祭奠先人,也在这一天游玩踏青,实际也是表达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旷达心态。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