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鉴一部古书的价值
陈华筠
“阅读要求书的内容好,赏鉴要求书的外表好,收藏要求书的身价高。一部古书价值高低,就看它在这三方面能打多少分。”在学者、藏书家杨成凯眼中,鉴定一部古书的价值,内容、外表、身价三者都算数,“同一本书,学者看见的是它能校正几个错字,收藏家夸耀的就是它多么稀罕,而决定价格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这就要看人气如何。”
清代学者洪亮吉把藏书家分成三六九等,有考订家、校雠家、收藏家、赏鉴家等。杨成凯认为,如果有人买书关心纸墨装帧是不是漂亮,或者是不是人间孤本,而并不那么在意阅读,那也无可厚非,因为把书当艺术品收藏赏鉴,也很开心怡悦。适情雅趣也是人生的一项内容。
《古籍版本十讲》是杨成凯的遗作,名为“十讲”,加上导论、赘语,实为十二讲;名为“版本”讲解,但兼顾收藏品鉴,因杨成凯兼有学者与收藏家的身份。全书分为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丛书的鉴赏与收藏、初印和后印等讲解论文,涵盖了古籍版本鉴藏的方方面面。对较难区分的翻刻、伪书之类,特设“版本鉴定”一节,如宋刻之北宋南宋,及宋刻与元刻、明刻、清刻的鉴别等。杨成凯有着丰富的收藏经验,常现身说法,对古籍的热爱溢于言表,并一再强调“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文献研究讲求精益求精,不可掉以轻心。对于古籍研究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孔子删定《诗》《书》、汉代发掘和整理古代典籍,都是对古籍文本所做的研究工作,从内容方面对古书的不同传本进行比勘和研究。从宋代开始,经过元、明、清以来的大规模印制流布典籍,不仅古籍文本的校勘工作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随着古书的大量积淀,赏鉴和收藏之风日益兴盛,古书传本的形式和流传脉络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内容、形式和流传脉络,这是古书版本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杨成凯以学者、藏书家的身份涉足版本学研究,在古籍版本学界久负盛名,生前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汉语语法理论研究》《闲闲书室读书记》《人间词话门外谈》等。《古籍版本十讲》以流畅通俗的语言、精彩纷呈的案例,解说古籍版本鉴赏与收藏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杨成凯长期从事古籍收藏、鉴定和研究工作的亲身体会和重要心得,颇有鉴藏教材的意味,可为读者提供古籍收藏、研究的门径。
古籍版本学的工作起步于研究一部部古书的价值。分析古书的价值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传本数量多少也是需要考察的重要因素。杨成凯对版本与印本关系的考察,主要从内容、形式、流传三方面着眼,这是一部古书的三个价值因子。对于前人版本研究中内容与形式各有侧重的问题,杨成凯始终坚持“内外双修”:一部古书跟所有对象一样,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全面的版本研究需要内外双修,内是内容,外首先是形式,版本研究的基本观察点就在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版本学的“形式”与“内容”之争始终是一个热点话题。杨成凯的版本学研究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大量一手的版本个案研究基础上,又长于从古籍雕版印刷的实际流程出发探讨,这使他对于古籍的物质形式特征有充分的重视和认知。《古籍版本十讲》中随处可见作者对古籍版式、字体、纸张、雕工等形式因素的经验性总结。杨成凯对修版、补版、书版转手、各种特印本、原版与重刻等版本现象的梳理,都是首先建立在版本实物的形式考察基础上的。同时,作为学者、藏家的双重身份,又使他能够跳出“形式”与“内容”的壁垒,站在更高的维度上观察版本,始终强调在“形式”基础上对古书“内容”的考究。杨成凯指出:“对于今天的版本学研究者而言,提高对古书内容的关注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值得给予特别的重视。”他建议古书爱好者“表里兼顾”:“对于古书爱好者而言,一部书要表里兼顾。只要有机会,认真地读读书很有必要,古书一本即有一本的佳处,不认真读书就体会不到佳处的所在。只要肯读书,就会有发现,有发现才能品出古书的味道,品出味道才能讲出它的价值。”
古书,尤其是善本古籍,有文献价值,也有艺术价值。无论读书还是藏书,都要选择善本。所谓善本,本来是从读书角度看,指内容可靠,没有错讹;后来角度逐渐转为赏鉴和收藏,到今天善本的含义已经变成世不经见,珍稀可贵,内容如何已经淡出视野。从珍稀的角度看,年代越久远,越不易保存下来,也就越珍贵,辨认善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何时印制。一部书的市场价值最简单的是根据年代画线。一说宋本,谁都知道珍罕;元版的名气就差一大截,不那么响亮;明版更差;清版好像是普通货色,没有多少人赏识。在“古籍的价值观”一章中,杨成凯解释,这种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古书珍稀难得系数对价格的影响,宋本在20世纪30年代动辄几千元,明本则一般只有几百元,根本原因就是明本流传较多,不如宋本珍稀,所以不受重视。同样的书,红印本、蓝印本比墨印本贵,这不能完全归因于前者书品好,很重要的因素还是墨印者随处可见,不足为奇。
一部书品相如何,要看它的字体、刀工、墨色、纸张、印刷、装帧,包括是不是完整如新,有没有名人批点。杨成凯指出:“中国古书开始一般用手写体,明代开始风行横细竖粗的宋体字。手写体自然好看,工价高;宋体字整齐好刻,工价低。不妨看看清内府武英殿刻印书籍时不同字体的工价:写宋字千字工银二钱,欧字千字工银四钱,软字千字工银三钱;刻宋字百字工银八分,欧字百字工银一钱六分,软字百字工银一钱二分。”所谓软字,就是楷体字。手写体工价高,印出的书自然就要贵一些。
杨成凯也强调,书本来是读物,价值首先还在内容。过去用木版手工印书,一次印上几十部就了不起了,几十年几百年之后留不下多少,价格自然随之升高。很长一段时期里,读书人关注的是经史要籍,文学作品的功利性虽然差一些,但是典范诗文和名家文集也还是必备,“至于笔记小说和野史杂说之类,既非必需,那就排不上队了。”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