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应有乡土特色
在山东菏泽,乡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设田园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涵养精神、塑造品格;在重庆潼南,乡村学校成立少年宫,为学生学习剪纸、竹编、扎染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四川成都,乡村学校深入挖掘当地陶艺产业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感受劳动之美、创造之美……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教学课程,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文化底色。作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广大农村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乡土手艺、民俗礼仪、民居建筑等等,包含民间的创造智慧,维系和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些特色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乡土文化滋养乡村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
我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风貌、乡土文化各具特色。这决定了乡村教育要多关注本土文化生态。在设计课程时,乡村学校不妨因地制宜,将本地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社会文化知识,气候、动物、植物等自然文化知识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与乡村的文化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场景、山林田野自然景观等教学资源,搭建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开展体验、参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厚学生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
优质的乡村教育,不仅要具有鲜明的乡村特色,也要实现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发展。如今,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乡村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平台就能享受到海量的教学资源、获取丰富的学习机会。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乡村教育数字化水平存在差异,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薄弱地区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资源更新,持续加强乡村教育数字化应用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畅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的机制,用更高水平的资源配置标准支撑乡村学校发展,有助于补齐乡村教育短板,让乡村教育品质“立”起来。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促进乡村教育与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推动乡村教育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一定能让更多农村学生拥有深厚文化自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更多英才。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6日 05 版)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