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青春时》:高校原创舞台剧演雷锋
本报讯 记者吴丹报道 以青春之雷锋、青春之语言,说青春之故事。11月28日晚,辽宁科技大学大型雷锋题材原创舞台剧《恰在青春时》在鞍山首演。
雄伟壮观的炼钢高炉,轰轰烈烈的生产场面,眼前的一幕让雷锋等一群从湖南来的青年人感到新奇又振奋,故事就从这里展开。《恰在青春时》聚焦“雷锋在鞍钢的423天”,通过雷锋日记的独白进行串联,向观众讲述了雷锋在鞍钢工作时期的一个个小故事,生动演绎了雷锋在鞍钢这个“大熔炉”中完成人生蜕变、精神升华的过程,充分诠释了雷锋服务人民、无私奉献、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
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故事口口相传,如何从耳熟能详的雷锋故事中挖掘新意,以艺术的方式致敬雷锋精神?“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不是扁平叙事,而是用生动鲜活的人物支撑起的精彩故事。而这些故事的共同底色是青春。”编剧李明辉表示,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尤其是反复翻看《雷锋日记》,精心选取了“初到鞍钢报到”“学习驾驶大型推土机”“带动老乡报名参加弓长岭焦化厂建设”等故事,既细心地重构往事,又做出生动而富有诗性意味的创作实践。
“雷锋啊,雷锋!我们离开家乡湖南,来到祖国钢都鞍山65年了。65年在历史长河里,弹指一挥间……”首演现场,一位特殊的演员走上舞台。她就是雷锋当年的工友易秀珍。在剧目的开篇和尾声,易秀珍满怀深情地朗读了一封怀念雷锋的信——《来到祖国钢都65年》,并与剧中的易秀珍扮演者,共同为去参军的雷锋戴上大红花。大屏幕上展示着雷锋在鞍钢的插画图片,83岁的易秀珍缓缓走到舞台中间,仿佛从历史的深处走到观众眼前。一束光定格在老人身上,观众们的眼睛湿润了。艺术和真实的完美融合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在场所有人对雷锋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该剧呈现形式新颖,演员表演张力十足,既有《加油干》《主席家乡来的人》等原创歌曲的演唱,又有快板等说唱形式的气氛烘托,既有幽默诙谐接地气的台词对话,也有感人肺腑的诗意表达。“演活青春雷锋,是我们的出发点。”导演俞炜锋告诉记者,“雷锋在鞍钢时正是十八九岁的年纪,我们的思路就是用青春的语言、青春的肢体、青春的喜怒哀乐去描绘他。在舞台呈现上,做了虚实结合,既写实又写意的空间构型。以现代审美拉近雷锋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让大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19岁的雷锋也是可爱的,雷锋就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人物。”
雷锋的扮演者代康康在排练中反复揣摩角色的语言、动作等细节,以使自身形象贴合人物气质,他表示,“我希望呈现给观众一个立体、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让大家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光芒。”辽宁科技大学学生赵禹博说:“排演《恰在青春时》是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沉浸式了解雷锋、面对雷锋、读懂雷锋。雷锋‘哪里需要就补哪里’的决心令人钦佩,今后,我将继续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该剧制作人、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囝介绍,《恰在青春时》的筹备、创排历时11个月,参演师生达120人,是该校美育平台的重点项目,是继2019年推出全国首部钢铁题材的原创音乐剧《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育人体系又一实践成果。创排该剧的主旨是让青年学生去走近雷锋、饰演雷锋,站在雷锋的时代解读雷锋,站在雷锋的高度思考雷锋,站在历史的维度感受雷锋。对青年学子来说,这既是艺术实践课,也是全程“在线”的大思政课。剧目将音乐、曲艺等多种形式融汇于话剧表演中,用多种艺术手段新颖地阐释“雷锋精神发祥地”等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折射新时代辽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起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进一步打磨提升后,该剧将于明年进行巡演。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