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续多举措大力度行动——让红山文化从辽宁走向世界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图为祭坛和积石冢保护展示馆。 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文创雪糕为红山文化收获了许多年轻粉丝。
红山文化玉器在外省展览受到观众欢迎。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摄
在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特展中,红山文化玉器成为“明星”文物,图为宣传海报。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核心提示
近年来,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知名度不断提高。我省对红山文化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加强对遗址、文物的活化利用,让红山文物活起来、火起来。下一步,我省将加强红山文化内涵研究,不断加大红山文化展示展览力度,并发挥科技创新在考古领域的应用,同时围绕红山文化与牛河梁遗址推出更多的艺术精品。
持续研究,加大影响力
群山环绕,地势开阔,走进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5000多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红山先民曾在这里筑垒祭台,祈求护佑。
近年来,作为史前文明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工作了多年的盖丽艳,感受到来此参观的观众数量不断增长这一重大变化。“以今年为例,截至目前,观众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300%,创下了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开馆以来的新纪录。”盖丽艳的自豪之情无以言表。
人数变化的背后还有观众构成的变化。近些年,到“牛河梁”的观众六成左右来自省内。可喜的是,一些南方省份的观众也慕名而来。站在遗迹前,他们惊叹祭坛的久远、积石冢的恢宏和女神庙的神秘。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的游客日隆,以及红山文化日益引起各界关注,得益于近年来我省对红山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2023年,我省一方面加大红山文化早期马鞍桥山遗址、红山文化中晚期牛河梁遗址的发掘研究力度,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红山遗址野外调查的广度,在迎来中华文明曙光的这片土地上,逐渐廓清五六千年前的先民生活、祭祀图景。
马鞍桥山遗址是我省第一处既发现兴隆洼文化,又发现红山文化的遗址。经过连续5年的发掘,马鞍桥山遗址的部分历史样貌得以确认——从距今约8000年到距今5500年,长达2500年的时间跨度里,先民在这处山坡上居住、劳作、祭祀。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中晚期的一处重要遗址。在长达40余年的发掘中,“坛庙冢”的中轴线式空间布局、“唯玉为葬”的红山人用玉特点等逐一得到还原与呈现。尤其是今年对女神庙附近九号台基的确认,更成为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中,对“牛河梁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这一结论判断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今年,我省启动2023年度红山文化考古专项调查,这标志着我省围绕红山文化为期5年的又一轮专项调查正式启动。据了解,此次调查范围将越过医巫闾山拓展至辽河流域。自2017年起,我省还持续多年在大凌河上中游开展红山文化专项考古调查工作。据统计,我省已经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墓地)主要分布在大凌河、老哈河、青龙河流域。
持续研究,夯实了红山文化与牛河梁遗址的历史文化基础;持续研究,也增强了史前文明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厚度。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清幽淡雅,温润如玉。在辽博文创产品专区,玉玦形龙香皂、雪糕等文创产品受到观众欢迎。“买一块回去,相当于把‘文物’带回了家,很值。”一位来自广东省的观众说。
在辽博,像这样的文创产品还有很多,从玉吊坠到冰箱贴,从纸书签到盖章本,备受瞩目。
作为我省主要地域文化之一,红山文化不仅是考古人员在广袤大地上探寻的遗物遗迹、学者案头深入研究的文化资料、博物馆里展示的珍贵文物,更是经过了活化利用后,被众人喜欢和接受,可以随时触碰的文化产品。
不仅如此,近几年,我省不断加大对红山文化的推广宣传展示力度,从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中的专属陈列,到“又见红山”大型展览的推出,“红山热”的浪潮不断涌起,在观众中形成一个又一个文化现象。
在让红山文化活起来的同时,近些年来,我省也不断让红山文化走出去。
在南京博物院正在举办的“玉润中华——中国玉文化的万年史诗图卷”大型特展中,有来自国内40多家考古和文博单位的600余件(组)顶级玉器艺术品,其中就有我省的12件红山玉器。从玉玦形龙到玉人、玉凤、玉龙凤佩,这些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的珍贵文物每天吸引万余人进馆参观。展柜前,观众聚拢在一起,认真端详,久久不愿离去,这些红山玉器已经成为“玉润中华”展览中的“明星”文物。
红山玉器在南京参展,只是我省红山文化不断走出去的一个缩影。近几年,红山玉器不断出现在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等一些国内重要展馆。这些或抽象或具象,或灵动或朴拙的红山玉器,既彰显着5000多年前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的神秘,也让外界知晓了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站在新起点,今后,我省将加强红山文化内涵研究,不断扩大红山文化展示展览力度,并发挥科技创新在考古领域的应用,围绕红山文化与牛河梁遗址推出更多的艺术精品。
文化七日谈
期待红山
高 爽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被广为传播,很多媒体用图表来进行演示,“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作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是这条“中华文明发展史”时间轴的起点。
“文明的起点”,这样的定位无疑让红山文化备受瞩目。笔者更为期待的是,这一成果在公众中产生影响、对辽宁产生影响。
期待红山申遗成功。早在2006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就进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3年,“推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写入了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随着红山文化在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被确定,红山申遗应为期不远。
期待红山文化进入中小学的历史教学中。目前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对红山文化和牛河梁的论述只有只言片语。这一点也可以理解,毕竟皇皇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内容过于丰富,但红山文化的地位如此重要,至少对于辽宁省内的中小学来说,老师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延展阅读。
期待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游热闹起来。位于朝阳市建平县的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展示红山文化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场馆之一,相信它很快会进入旅游者的视线。当然,遗址公园内的各个场馆也要用更多新颖的活动来吸引观众,使之成为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考古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游学之地。
期待红山文化进入文艺书写。近年来,辽宁文化工作者始终致力打造的辽宁文化形象,无论是辽宁省博物馆推出的现象级大展,还是省内各艺术院团推出的以辽宁文物为灵感来源的震撼级作品等,抑或《辽宁日报》推出的高质量策划产品,以及省内各文博机构推出的爆款文创产品,都让公众感受到了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相信红山文化一定会给文化工作者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辽宁省委第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打造新时代“六地”的目标,对红山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会成为辽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一个重要引擎。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