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耀新春】草龙:“游”龙传承祈福丰收年
编者按:龙腾春意,“年味”非遗。龙年到,全国各地以“龙”为主题的非遗项目喜气迎人,中华“龙文化”与非遗传承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央广网特别推出“龙耀中国·非遗里的中国年”系列报道,以非遗视角解读中国年味,与您一起领略非遗里“龙”的奇妙多姿。
千百年来,龙在炎黄子孙心目中有着至高的尊贵地位。春节编草龙、游草龙的习俗,在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拥有600多年历史。
春节前夕,湖口县流泗镇芳泽湖口草龙传习所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传承人喻芳泽和他的女儿喻远丽正抓紧时间赶制草龙。

“田野间的稻草、山上的竹木”,这些简单的材料在他们指间流转,经过十余天编扎,一条长80公分的草龙新品——“袖珍草龙”栩栩如生展现在大家眼前。
“过去,人们在庙会上游草龙,现在,重大节日里都会游草龙。”今年81岁的喻芳泽,从小喜爱手工编扎,青年时拜师学艺,掌握了龙灯等的编制工艺,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编扎师傅,尤其擅长编扎草龙。
“游草龙是非常隆重的,几十个人排成长长的队伍。这些草龙都是百姓在丰收年景里,用稻草编扎的,以此寄寓五谷丰登、颗粒归仓。”让喻芳泽欣慰的是,如今,游草龙作为一项传统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当地重视。
湖口草龙起源于隋唐,盛行于明清,是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项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清朝嘉庆以前,都是很简单的编织品,叫草把龙,用稻草扭成一个大草把,就这样游草龙。”这些年来,喻芳泽对草龙进行了多次改良,让湖口草龙充分吸收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西五省草龙的编织精妙之处,编成至如今的狮子头、牛牙、鳌鱼角、凤凰尾等式样。
步入新年,喻芳泽对草龙编织又有了新的改良。
“编织一条草龙需4个月左右,耗时长、体型大不便摆放、耗材量大、成本高,这些都是导致湖口草龙无法步入市场的原因。”为此,喻芳泽另辟蹊径,琢磨出了缩小版的湖口草龙。
“这种草龙体型小,造型精美,一经面世,很受年轻人追捧,不少年轻人抢着来学艺。”喻芳泽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助力湖口草龙制作技艺传承的同时,也将湖口草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引向文旅消费市场,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看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能够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我打心里高兴。”喻芳泽说道。
责编:闫 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