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燕”龙城 古代唯一以龙命名的都城
龙城建筑模型,方框内为和龙宫。
龙城宫城南门所在位置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图。
和龙宫柱础石,上面刻有龙纹。
北燕壁画,再现当时的生活状态。
本报记者 郭 平
提 要
“三燕”故都龙城是我国古代唯一以龙命名的都城。我省考古工作者用出土的遗址、文物确证消失于史海的龙城藏身在朝阳古城区之下。1600多年前,北方游牧民族建立前燕政权,任用汉人建造都城,取名龙城。研究人员还考证出,龙城的建造效仿了我国古代都城建造变革时代的开山之作——曹魏邺城。因而,龙城遗址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都城建造变革的珍贵样本,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奠定了后世都城建设格局。
南城门有三个门道 为确定龙城提供重要物证
2月,春寒料峭。朝阳市北塔周边的游人络绎不绝。
辽宁省和朝阳市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研究员尚晓波用脚轻轻点了点脚下的泥土,对记者说:“我们用考古实物证明,‘三燕’时期的都城龙城就掩埋在这片老城区的地下,沉睡已千余年。”
对考古专家尚晓波来说,发现龙城遗址是其事业生涯中最得意之作。20年前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寻找和确定“三燕”都城遗址是辽宁西部地区考古的主要任务。因此,探寻龙城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转机出现在2003年。
这一年,朝阳市政府对以北大街为中心的老城区北部进行全面改造,朝阳市考古工作者立即展开调查。“当时打了很多探孔,初步判定地下遗存有重要的历史建筑基址。”尚晓波说。
这些遗迹是什么?有人大胆猜测是龙城。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对朝阳北塔维修时,便发现了重要宫殿遗址,再结合对当地出土的唐、辽金时期的文物研究,“三燕”都城遗址的大致范围已经基本框定。
2003年至2004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发掘。在1万平方米内,发现多处魏晋时期至清代的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3号地点收获最大,这里发现了城门遗址。
这处城门遗址坐北朝南,南北长22米、东西宽34米。现存部分由大型夯土城门墩台、石砌门道、南北向石子路面、砖路和东西向延伸的城墙构成。研究发现,该遗址从前燕始建,历经后燕、北燕、北魏、唐、辽几个朝代加筑或改建。
前燕时期的门址有3个门道,后燕时期门址仍为3个门道,是在前燕门址基础上扩建而成,东、西门道宽4米,进深约16米。两门道南端内壁包有青砖,保存较完整。
我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规定,只有都城城门才允许开设三门道。省博物馆藏北宋时期的卤簿钟上有浮雕,为后人生动描绘古都城门的样貌。专家由此推断,发现的这处门址是“三燕”都城宫城的南门城门。不仅如此,这一考古发现还为我省城市考古积累了经验,是学术上的一次突破。龙城宫城南门遗址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10月,“三燕”龙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门确定后,再结合北塔发掘的文物和史料记载,专家断定“三燕”皇宫——和龙宫掩埋在北塔下。
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认为,根据龙城在当时的位置,中原文化正是通过龙城向东北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进行传播。他表示,龙城遗址的发现涉及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的主线,事关重大,意义非凡。
前燕政权学习中原文化 效仿邺城建龙城
北魏史学家崔鸿编著的《前燕录》记载,东晋咸康七年(341年),慕容皝“使阳裕、唐柱等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室宗庙,改柳城为龙城县”。《资治通鉴》记载:“(慕容皝)使唐国内史阳裕等,筑城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立宗庙宫阙,命曰‘龙城’。”
当然,营造一个什么样的都城更重要。作为游牧民族的燕王慕容皝首先考虑的是学习中原文化,这不仅仅体现在他颁布了多项学习中原的措施,还在龙城营建的人选上下了功夫,这个人便是阳裕。
阳裕是右北平郡的无终县(今河北、天津一带)人。曾在西晋刺史和演手下担任主簿。当后赵石勒攻克蓟城后,曾询问手下枣嵩:“幽州人士,谁最可任用?”枣嵩答道:“燕国刘翰,素有道德。北平阳裕,干事之才。”可见阳裕在当时已颇有名气。不料,阳裕逃跑,被俘后降赵,曾官至尚书左丞。
后来,阳裕又被慕容皝俘获。因为名声在外,慕容皝拜他为郎中令,后又升为大将军左司马。在前燕政权东征、北伐的重大战争中,阳裕出谋划策,发挥了重要作用。《阳裕传》中记载:“及迁都和龙,裕雅有巧思,皝所制城池宫阖,皆裕之规模。”也就是说,龙城及和龙宫,都是由阳裕设计的。
龙城建成之后,为使其名更符合“龙”之实,慕容皝找了个理由:“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殿,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见《前燕录》)这一事件使龙城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
2005年,考古人员又发现了龙城北门遗址,确认龙城外城与宫城同用一个北门,北城门为单门道,宽7.5米、进深22米。此后,又发掘出龙城东门遗址。龙城西门因在现代建筑下面,没有进行发掘。
根据出土的遗址,龙城的北、东、西墙的北半部以及宫城的东墙和南墙都非常清楚,由此可知龙城古城平面呈北宽南窄的梯形,南北长约1300米、北部宽约820米。宫城和龙宫位于北部,与外城共用北墙。
研究发现,龙城的这种营造模式与曹魏修建的都城邺城十分相近。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为中国古代都城建造变革时期的肇始地。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在后赵时期,阳裕在逃跑过程中得以充分了解古都邺城,于是依其形制修建龙城。
在中国古都演变史上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专家组评估后认为,龙城在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尚晓波说:“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格局的转型阶段,此后历朝历代的都城由此定型。代表布局演变的古都城样本有:三国时期的曹魏邺城、十六国时期的‘三燕’龙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洛阳城。此后传承至唐长安城、明清的紫禁城。龙城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国古代都城的营造大体经历两个重要阶段。
《考工记》中记载我国古代第一次都邑建设高潮,此时,西周制定了都城营造制度——都城为方形,四面都设有三座城门,王宫位于中心,朝堂、宫殿和集市由南至北安排在都城的中轴线上,都城内的道路围绕王宫形成规整的棋盘格式布局,称为“营国”。
魏晋时期是规划建设新型封建城市的革新探索阶段。迈出革新第一步的是魏武帝曹操。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封魏王后,根据实际需要建造了邺城——宫殿是全城规划的中心,将宫殿安排在全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左建宗庙,右建社稷,体现的仍然是“营国”制度核心理念。同时,用一条东西干道将全城规划为南北两大区域:城南为市里区,城北为宫廷区及权贵府邸区,而且城北宫禁区自成一体,形成一个坚强的坞堡。这一都城营造格局成为后世王朝都城营建的样板。
龙城就是按照邺城的营造模式建造的,经过前燕、后燕、北燕三个魏晋时期北方割据政权的营建,颇具规模。《晋书》记载,当时大量人口迁居于此,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至于前燕不得不采取疏导措施,将园林给百姓耕种:“苑囿悉可罢之,以给百姓无田业者。贫者全无资产,能自存,各赐牧牛一头。”
到了后燕晚期,国力不足,后燕第四个皇帝慕容熙却大兴土木,将龙城的营建推上高峰。《晋书》记载,“大筑龙腾苑”“起景云山、逍遥宫、甘露殿、凿曲光海、清凉池”。这里的龙腾苑遗址位于朝阳市双塔区他拉皋镇木营子村附近,以东团山子、西团山子两座大型人工土台为中心,面积约1平方公里。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皇家园林。
经过“三燕”时期的营建,从公元3世纪到8世纪的500年间,朝阳地区一直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所在。中原王朝经营东北地区以这里为中心,联系、安抚东北游牧民族,实现边疆稳定。
(本文图片来自相关资料)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