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和现实中穿越
郝迎灿
大年初五,沈阳铁西区的重型文化广场上张灯结彩,游人如织。这当中,就有72岁的摄影爱好者张景振。
“要拍好照片,不善用光可不成。”眼瞅着太阳被西边的高楼挡住,老人眼睛不离取景框,手中快门“咔嚓”响个不停。夕阳斜照,余晖洒落似一条金黄色的河。被镜头定格的一座锯齿形屋顶老厂房,似也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纱。
“哪能想到,这里一度杂草丛生。”张景振一边感慨,一边打量眼前这座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顶部的标牌显示它现在的名字:1905文化创意园(以下简称“1905”)。此前,这里是原沈阳重型机器厂(以下简称“沈重”)的第二金工车间。
上世纪70年代,张景振从部队转业来到铁西,工作之余喜欢上了摄影。顺着他的讲述,这座老厂房的命运轨迹逐渐清晰。“那时候的铁西,工厂林立、机器轰鸣,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几百个第一。”可随着时代变迁,老工业基地一度陷入困顿。2003年10月,国家推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在老工业区调整改造中,沈重于2009年正式搬离了老城区。
企业搬走了,留下来的老厂房怎么办?由于痴迷于拍摄老建筑,张景振在这一年被沈阳市文物局聘为一名文物保护监督员,开始为保留这座老厂房奔走呼吁。最终,经过调研论证,保留的意见占了多数。2013年,铁西引入一家企业对沈重第二金工车间进行改造和整体运营,要求就一条: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建筑风貌。
跟随张景振的脚步,迈入1905内部。脚下是当年起重机的行车梁,身旁钢铁装饰是车间的通风管道……错落有致的巨大钢柱,仿佛一片特殊的“几何森林”,硬朗的线条中透着落日余晖,尽显刚柔并济之美。
钢筋为骨,艺术为魂。走在这座近1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不时邂逅各种文创店铺和展览、演出。闲来无事,张景振总喜欢到这里溜达溜达。有时是某家文创小店,它们不单纯售卖产品,更能体验手作乐趣,打造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有时是创意市集,有好些他没见识过的新奇物件;有时是一场展览,不设置固定展位,展品分散布置在建筑内的各个转角和墙面,借此来传达“让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
一场以“乐团圆”为主题的创意市集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各具特色的小摊罗列成长长一排,小狮子模样的花饽饽、毛线织就的花束、给宠物准备的新春年夜饭……各种新春主题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喜庆的年味扑面而来。
我们缓步走出1905,广场上热闹不减。一回头,门口外墙上镶嵌的“铁西”二字映入眼帘。“沈重把炼出的第一炉铁水献给了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搬迁停产前的最后一炉铁水则浇铸成了‘铁西’这两个大字,每个重达3吨。”老人的目光里带着感怀和骄傲。映着新年的璀璨灯火,金属大字被镀上一层暖色。
钢铁,也变得柔情。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