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勇于争先——三论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没有辽宁的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东北、辽宁的“三农”工作牵挂于心、寄予厚望,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此次来辽宁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使命担当,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明确“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目标定位。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勇于争先”。“先行”与“争先”,都充分体现了省委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体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辽宁担当,体现了辽宁建设农业强省的信心与决心。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仍然在农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能够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有力举措。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在“融”。要突出抓好“产城人”融合,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促产,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做好“产城人”融合,“产”是重要支撑。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支持城区、县城、乡村做强优势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农业特色县、工业强县、文旅强县。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大省,把农业建成具有竞争力的大产业。牢记“首要担当”,深入开展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更多“辽宁粮”。
做好“产城人”融合,“城”是平台载体。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提升县城和中心镇的承载能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治理美。
做好“产城人”融合,“人”是核心要素。要构建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培育各类乡村特色产业人才,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能就业、可创业,有安全感、有归宿感、有幸福感。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做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育等民生工作,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群众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
争先,意味着要赶在前头,也意味着面临很多未知与挑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头万绪、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关注度高,任务艰巨而繁重。这项工作,总书记已经指明了方向,省委已经作出了部署,各地要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把顶层设计化为基层的“细密针脚”,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织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锦绣画卷。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