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第一所城 六百年,与春风再相遇

用条编笊篱盛装的水豆腐,口感爽滑细腻,再配上鲜香肉卤,堪称“辽西一绝”。

走在长城马道上,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叶德红享受着春风吹拂,仿佛能听到古代战马的嘶鸣。

前卫镇歪塔,又名瑞州古塔,建于辽代。塔高10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12度,塔尖水平位移1.7米,令人叹为观止。
本报记者 吴丹
提示
一座所城,连接起关内外交通;一个古村,因建长城、守长城而兴,成为明代守军后裔的故乡。葫芦岛市绥中县前所镇前所村和永安堡乡西沟村,依山傍海、彼此呼应。作为明代辽东军事防御体系的鲜活样本,它们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中的独特存在,吸引游客的不仅有古城、长城,还有一团团热烈绽放的杏花和特色美食……
壹 前所古城 原生态的明代城防体系
“嘿,将你一军!”棋盘上,似有千军万马、刀光剑影。上周六,在葫芦岛市绥中县前所古城西门外的文化广场,记者邂逅了71岁的李信义——他正与老友对弈。对于他们来说,古城西门是每日必来的据点,打牌、下棋、活动筋骨、唠唠家常。这里是他们厮守了大半辈子的家园,用老李的话讲:“在这墙根儿底下一待,就有了靠山。”
身畔的强流河静静地流淌。“这是以前的护城河。”老李说,古城四周原来都有宽大的护城河,如今只剩强流河了。“你可得好好宣传宣传咱的前所古城,全国有125座所城,它是唯一保存完好的。”老人们围过来热情地介绍。在当地人的叙事中,这里的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祖辈是“骑着高头大马打仗戍边而来”。
绥中县考古和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建华告诉记者,前所古城建于1428年,系明代辽东镇军事防御体系中独立建置的一座所城。清乾隆四十三年重建,城内设有东、南、西三个门,无北门。现在三个门俱在,而且西门的瓮城保存完整。
触摸明代城防体系是参观前所古城的最大乐趣。步入西门,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进入明朝,“关外第一所城”的原生态之美震撼着每一名游客。一条4米宽的斜坡马道通向墙顶,走上去就能俯瞰方方正正的古城,城内道路布局井然有序,保持着原始面貌。以鼓楼为中心,各条大街贯穿各巷。“爸爸你看,这个瓮城小小的,平面是凸形的,怪不得有‘瓮中捉鳖’这个成语。”“对了,过去战时守军把主城门和瓮城门一关,就形成了缓冲带,利于正城的备战。”来自山海关的一家人边逛边聊着,饶有兴致地触摸着城墙,感慨着岁月的留痕。因为家距离这儿只有20公里,他们自称是本地人。“离得这么近,以前一直没来过,在网上偶然刷到了,特意带孩子来感受一下。”孩子妈妈说。墙缝里钻出几棵嫩绿的草,正攒力挣脱冬的倦态,和古城一起焕发活力。
忽然间,欢快的唢呐声在瓮城里回响。几位大爷大妈舞动扇子扭了进来,脸上洋溢着幸福。“我们每天到这儿来扭秧歌,这调调直往心里钻,对味儿。”村民苏菊红说。走在古城里,时时可以感受到一份悠闲。北面城墙根儿下,73岁的刘淑芬坐在核桃树下剥着花生,常有游客来问路,她也不觉得烦:“在这生活了几十年,没想到自家后院成了打卡地,也是沾了古城的光了。”一男子捧着热乎乎的豆浆蹲在城墙下,像在等换防的将士归来……古城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体”,正因为有了烟火气的融入所以变得可亲可爱。
王建华介绍:“中前所城在明代属广宁前屯卫,是前屯卫在军事防御及城市建设中的补充和加强,与前屯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城市。其功能布局分为防御区、军需区、文化区及生活区等,设有屯田、盐场、铁场、草场、军储仓等军需设施,可以说,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屯兵和屯田。”依照明朝的卫所制度,每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依托卫所建立起来的城池像棋子一样布局于要害位置上,发挥着守御和稳定边远地区的功能。中前所城是明清建筑群,代表了明末清初辽东军事防御建筑的风格和水平,其选址、规划、建设充分满足当时军事需求。
贰 最美野长城 西沟村里杏花绽放
从前所古城往西北约40公里便是永安堡乡西沟村。随着暖意渐浓,山野一天一个新样子,山顶上锥子山长城的线条更加俊朗,在晨曦中展露出恢宏的气度。
村在长城下,长城在村中。59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叶德红对锥子山长城再熟悉不过了:“十多岁的时候,我们一群孩子上山逮野生蝎子。那时候腿脚快,走到最近的长城根儿下也就20多分钟,再爬到顶上,不到一个小时。逮到蝎子的快乐远大于爬长城的疲惫。”在村里老人的讲述里,他从小时候就知道了修长城的戚家军义乌兵。“我所在的西沟村立根台屯,有叶姓六七十人,他们都是来自江浙一带的义乌兵后代,祖辈在明朝跟随戚继光镇守长城关口来到这里,从此便扎下了根,到我这儿是第14代。”叶德红说,家里大人千叮咛万嘱咐,不要破坏长城砖石,因为那是祖辈一块一块砌上的。对长城的保护,从儿时起就深深铭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锥子山长城是明代辽东边墙防御体系中与河北蓟镇长城衔接的重要段落。据史料记载,绥中明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隆庆五年(1571年)抗倭名将戚继光被调到今辽宁、河北、北京一带整顿边务。他率义乌兵北上,驻守于此,并对这段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为稳定军心,他特许一些家眷随军,很多官兵携妻带子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2015年,我们村老叶家20多人到义乌寻亲,特意坐的中巴车,就想感受一下距离这么远到底有多辛苦。路上舟车劳顿用了3天,更可想见当年他们长途跋涉之艰辛。在叶前村的家谱上,我们果真找到了祖先叶守义的名字,感慨万千。”叶德红说。
领着记者爬上2号敌楼,叶德红指着面前的山尖说:“‘三龙聚首’就是三段长城都汇聚到这个山尖了,奇观!看,这一路向东直达鸭绿江畔丹东虎山长城。那一路向南到老龙头入海。还有一路向西经慕田峪、八达岭达嘉峪关。如果在空中俯瞰,会发现它们呈明显的丁字形布局。”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长城马道上,野草及腰。走着走着,地面上就冒出了一个石制的小庙顶,叶德红小心地将庙顶上的碎石子拨弄下去,若有所思地说:“这是当年长城守军为怀念家乡而建的,用整个石头刻成。他们刻下的每道纹路里,都藏着乡愁吧!”
在山路上,我们遇到了正为外地游客当导游的民宿老板叶德岐,他是村里第一个开民宿的,在他的带动下,西沟村已有14家民宿。有着“最美野长城”之誉的锥子山长城以自然野趣和原生态之美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驴友拍照打卡。“猪脸蒸好了,千子炸好了,我们拍完这个点位就下去吃饭!”他这一嗓子,立刻引得客人欢呼起来。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力推进,西沟村以长城生态游为依托的文旅产业,日渐红火。
山尖上,一团团杏花热烈地绽放。“今年的杏花开得比往年早,这个周末爬长城赏花的人肯定多!”叶德红脚上都是劲,好日子盈满了光,也盈满了希望。
叁 水豆腐飘香 绥中人舌尖上的乡愁
前所古城北面不远处就是国道102线。国道两旁,有大大小小的水豆腐店,飘出浓郁的豆腐香味。服务员从锅中捞出滑嫩嫩的水豆腐,在托盘上堆成小山,再撒上一勺肉卤和一把翠绿的韭菜花,浇几滴通红的辣椒油,热气裹着香气扑面而来。这盘水豆腐里藏着乡愁,温暖着家乡人,也慰藉着旅人,成为鲜明的地域符号。
凌晨两点,57岁的王利新和爱人牛丽丹穿好衣服,走进水豆腐作坊。桶里泡发好的黄豆已经变得颗颗圆润饱满,闪着金黄的亮光,王利新满意地点点头。“要想做好水豆腐,先得从食材抓起。”王利新告诉记者,头一天午后两三点钟,就得把黄豆挑选、淘洗、浸泡上。选黄豆不能光看个头大不大,必须得经过试验。他说:“我一个月进一车豆子,近1万斤。每批货都得先拿一两袋来做试验,确保味道纯正。”
从27岁跟父亲学徒,王利新已经跟水豆腐打了30年交道,摸索出了经验:“绥中水豆腐之所以出名,其工艺有两个特点,第一得用大锅煮,就是灶台上那种柴火锅,不能用电的,也不能用煤,否则烧出来味道发苦;第二得用卤水点。这两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他打开两台电磨,然后倒入泡好的黄豆。在机器的轰鸣中,雪白的浆液汩汩流出,不多时就装满了水桶。“今天得做150斤,都是老主顾,102国道边上的饭店四五点钟就得要货。”嘴上说着,王利新的手和眼一刻不得闲。
炉灶上的火旺起来了。每到这个环节,王利新都亲自上手,他笑称信不过媳妇:“得随时观察豆浆颜色的变化。火大火小都不行,这个得靠经验,心和火候紧紧贴在一起。哟,光顾聊天了,你看……”他麻利地端起盆,迅速往锅里倒了些浓浆。豆浆立即翻起了花,蒸腾的热气四处漫开,豆香四溢……
牛丽丹早把盐卤化开。她端过来,用勺子一圈一圈地淋在豆浆上,边淋边搅动,豆浆逐渐凝固了……
制作水豆腐的流程结束了,夫妻俩坐下小憩。白嫩细腻,质地紧实,口感微甜,是绥中水豆腐闻名遐迩的原因。在去年省商务厅推选的“30个辽宁风味小吃”中,其作为葫芦岛市唯一的代表而上榜。
刚做出来的水豆腐得养半个多小时,王利新趁机装车,送往前所镇前所村。
都说绥中人在外面最惦记的就是这口水豆腐,家乡的味道像条看不见的绳子,牵系着游子的心,哪怕尝过再多珍馐,胃里总有个角落给家乡的水豆腐留着位置。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吴丹摄)
制图 隋文锋
前所镇
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二○一四年,前所镇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前所村和永安堡乡西沟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