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茧“三卖”
本报记者 孔爱群
“这一个大茧,最长能抽出1500米丝!”缫丝车间,机器嗡鸣,永利丝织品厂厂长刘家贵从生产线的水槽里捡起一个蚕茧说。
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碑沟村,在一个山沟沟里,永利丝织品厂就建于其中。小村、小厂,50多人,年产值却高达2000多万元。“年产16吨丝,一吨55万元。”3月28日,在缫丝产线前,刘家贵介绍。卖的不仅是丝,从蚕农手里收购来的大茧,经特殊工艺抽丝剥茧后,蛹还活着,市场价一斤四五十元。
剥茧易,抽丝难。一颗茧如何抽出千米蚕丝?
从茧到丝,要经过选茧、漂茧、捋絮、穿瓷眼等多个步骤,才算完成缫丝过程。成丝后,还要经过六七道工序,经检验合格,方可出口外销。“这是个功夫活儿,光漂茧就得五六个小时。”
从缫丝生产线走至扶摇区,一个盛满水的大水池边,摆放着一框框缠好的蚕丝,摞有一人高。刘家贵说,这些蚕丝需要放到水池里浸泡,去除异味,然后再烘干,由小框倒成大框,以达到合理的出口标准。“全部下来,得一天时间。”
走完一整套生产流程,最后进入成品室。这里的蚕丝,在历经各种“洗礼”后,被分成等规格的线框,束发一般,舒展开来,泛着淡金色的光芒。
“一吨丝需要3.3万斤大茧,能出2.5万斤活蛹。”刘家贵说,蚕茧全身都是宝,连茧里的蛹粪都有人收购,用来作饲料,这就是一茧“三卖”。
柞蚕业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特色产业,辽宁年均产茧量5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60%,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省,年创直接产值25亿元以上,蚕茧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100多亿元。东部山区作为我省柞蚕集中分布地,“吃饭靠种田,花钱靠养蚕”,村民放养柞蚕积极性十分高涨。
“有了这个缫丝厂,咱卖茧更方便,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张秀莲是碑沟村人,作为缫丝工,她一个月能赚六七千元。
“厂子规模小点,我们打算继续投资,扩厂房,建冷库,到时候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展望未来,刘家贵的“丝”路坚定。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