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邢军伟 李芊颉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辽宁正处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要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夯实基底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辽宁经济的基本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于保持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至关重要,要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高端化是制造业水平的段位表征,要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制约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瓶颈短板开展集中力量攻关。对面向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产业链重点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关键环节的基础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完善基础研究成果评价机制,以有效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基础。聚焦“人工智能+”战略部署,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各环节各领域扩大渗透和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培育形成智能化产业新增长点。聚焦生产工艺流程升级,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机遇提升企业新型智能生产装备装配比率,持续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实际,实施示范引领的渐进式智能改造,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布局应用场景,带动整个行业加速智能化转型。
持续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传统产业全链条各环节,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培育建设更多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以科技创新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强化土地、环境、能效、水效等要素约束,建立健全产能退出机制,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内在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所在。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备创新驱动力强、知识溢出效应大、产业自我升级能力强等特征,有利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效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集群为依托,持续优化配置创新要素,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中试基地、孵化器、园区等各类载体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有效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以及重大成果转化落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效。
进一步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及其作用发挥。精准实施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的梯度培育,为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全要素保障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强科技领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省在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领域的产业底蕴和科技优势,突出任务导向、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加快建设创新联合体,努力做到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支撑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成果转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好政府作用,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产学研协同答题、市场阅卷的技术创新项目形成和评价机制,用“揭榜挂帅”提高创新效率,提升制度实施成效,汇聚多方力量合力攻关。
以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新引擎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新支点。当前,未来产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在具备高成长性的同时,其发展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增加了政府决策、方向选择、政策支持的难度,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深海深地空天等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金融体制等领域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未来产业投入增长的堵点卡点,引导更多资本特别是耐心资本投资未来产业,稳步探索建立符合辽宁实际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及科技创新规律,着力营造适宜未来产业发展的环境与生态。针对未来产业发展推动重点领域深化改革,营造包容企业及各类人才中长期自由探索的开放创新环境。发挥应用场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牵引作用,努力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创新,将场景创新作为促进产业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培育新赛道的重要抓手。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辽宁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位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