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设在就业实训“练兵场”上
本报记者 徐铁英 王月
屏幕上,一张图片直接生成三维模型,标注数据后,图片上的二维景象被框上三维外框。这项在二维、三维间自由转换的图生3D人工智能技术,瞬间吸引了马文静的目光。
马文静是沈阳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应届毕业生。近日,她和30余名同学一起来到位于沈阳市三好街的和平湾虚拟现实研究院接受实训。马文静没想到的是,这堂“就业指导课”让她直接确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向数据标注这个方向发展,考人工智能训练师证!
这堂“就业指导课”是沈阳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和平湾虚拟现实研究院合作内容的一部分,双方刚刚商谈了具体的合作计划,第二天上午研究院就迎来了第一批实训学生。
为了让这堂“就业指导课”既有趣又直观,算法工程师田昀佳精心设计了一场“技术秀”:实现平面变立体效果的图生3D、科技感拉满的人形机器人、激活虚拟角色的动补数据采集……
“这也太酷了!”第一次触摸到人形机器人的“肌肤”,毕业生孟子辰有点小激动。“在校学习的都是写代码、编程序,没想到还能亲手调试机器人,第一次在现实世界里触摸到了人工智能新技术。”接通电源的那一刻,孟子辰的心也同机器人身上的灯一起亮了起来:“做算法工程师,进行AI研发更适合我。”
“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对行业的真实感知。”带队的人工智能学院物联网应用系主任张勇一语道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痛点,看到同学们专注、发亮的眼神,他知道,这堂课没白上:“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准专业所学、个人所长与行业所需的切合点。”
“研究院就是学校的校外课堂、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我们这里感知行业脉动,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定位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平湾虚拟现实研究院院长周彬透露,今年6月,校企合作的第一个科研成果3D数据集将正式发布,“我们将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项目,这一经历将会成为他们求职道路上的一封高质量的‘推荐信’。”周彬告诉记者。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