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英雄渡江处 而今桃花灿如霞

河口村位于太平湾电站水库区上游,4月末,正值漫山遍野的桃花盛放,将村庄装扮得如梦似幻,是闻名全国的网红打卡地。 (受访者供图)

红色遗址“七十四公里隧道”处。抗美援朝战争中,凤上铁路线是重要的运输大动脉,而“七十四公里隧道”是这条铁路的关键节点。

河口村水产养殖条件好,盛产三文鱼、鲟鱼、鲑鱼等,赏桃花、吃鲜鱼,受游客欢迎。(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刘臣君
提示
“鸭绿江水长,甸上桃花香”,每至春日,漫山遍野的桃花盛放,宛如天边云霞,将整个村庄装点得如梦似幻。被称为东北“塞外江南”的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因两万亩盛开的桃花成为诸多游客的打卡地。不仅如此,毛岸英纪念馆、全国唯一铁路主题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河口断桥这些红色文化遗迹,亦是游客到访河口村的重要理由。
壹 占天时地利人和,两万亩桃林成仙境
“你们家千万别把这儿舍弃了,这可是块宝地。”聊天时,郎显琨经常提到这句话。他是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他回忆说,那是1991年春天,央视摄制组到鸭绿江边采风,有位丁姓主任用这句话提醒他的父亲。果然如丁主任所说,刚刚建成四间大瓦房的郎家在当年的夏天便迎来第一拨游客,于是,他家建起河口村第一个农家饭店。几年后又盖起了二层小楼,现在已经发展为占地15亩,能够提供住宿、餐饮、游船服务的宽甸乃至丹东都有名气的老字号酒店。
每天早上6点半,郎显琨准时出现在酒店的厨房、餐厅和岸边游船边,检查设备、人员。从农家乐发展至今30多年,郎显琨已经从当年的少年成长为成熟的酒店管理者。
郎显琨说,如果没有燕红桃产业,河口村发展不了这么快。现在村里2200人,开了110多家农家乐,能接待30万人次游客,主要依仗的就是“春赏桃花夏游江,秋品鲜桃冬捕鱼”的独特资源。桃花盛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成熟的燕红桃又成为游客返程时必带的热门农产品。这种桃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了当地庭院旅游的繁荣。
甸上桃花香,繁荣来之不易。
上世纪70年代,原下河口村果树技术员李景野从北京燕山带回3支桃树枝条,在本地的桃树上进行嫁接,经过不断的试验和培育,在第5年时,培育出40多棵新品种桃树,年收入近万元。
新结出的桃,果实个大、肉厚、口味纯正、甘甜爽口,含糖量13%,堪称水果中的佳品。后来在县果蔬站的检测和推广下,下河口村首次进行推广种植。
那时,每家都是零散种植,成品桃也就几毛钱一斤,收入并不理想。李景野通过嫁接改良、土壤培肥等技术攻关,最终培育出耐严寒、抗逆性强的本地化品种。因这种桃的果皮呈鲜艳的深红色,形似燕子的羽毛,故得名“燕红桃”(一说因其色泽红润如“胭脂红”,谐音演变而来)。1985年,被正式命名为“燕红桃”。
后来,河口村相继成立燕红桃协会和合作社,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进来,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河口村的种植大户吉洪洲是“桃二代”,如今,他管理的桃园超过百亩,年产值超过40万元,是“因桃改变命运”的代表。“李景野技术员试种的地方,就在我们家山后头,当时他拿回来的有好几个品种,有的不抗冻,有的品相不好看,最后只有燕红桃成功了。”吉洪洲笑得憨厚淳朴。
在郎显琨和吉洪洲的口中,都提到了太平湾电站对河口村的改变。
当时,面对北方的严寒,燕红桃“水土不服”。直到太平湾电站建成后,库区形成的26平方公里水域,如同天然空调,使沿岸冬季气温比周边高3℃至5℃,夏季湿度增加20%,这种独特的“岛屿气候”,为桃树越冬和果实发育提供了理想条件。
“水库区的温度会比周边高一些,如果你在天冷的时候来,能看到鸭绿江上雾气弥漫。”吉洪洲说。
天地为卷,人作丹青。河口村的万亩桃花离不开李景野等几代技术员和专家的嫁接、改良、推广,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推广扶持,也离不开太平湾电站水库创造的“水库小气候”,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河口村的万亩桃花盛景,也成就了河口村产值近2亿元的桃产业。
贰 赏桃花敬英雄,“红色”融进旅游产业
除了景美,这里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理位置特殊的河口村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见证者”,河口断桥、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等历史遗迹以及本世纪初建成的毛岸英学校、毛岸英纪念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如今,历史记忆已被成功转化为发展动能,河口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老郎家酒店望出去,一眼便能看到河口断桥,它原名叫清城桥,是鸭绿江上连接中朝两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桥。
河口断桥的讲解员刘芳芳介绍,1951年3月29日,美军出动了6批次3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鸭绿江,将清城桥炸断,形成断桥。为了缅怀当年抗美援朝时期的英勇烈士,人们在断桥桥头树立了毛岸英、邱少云、黄继光等6位英雄的铜像。
“毛岸英烈士是从我们学校门口搭建的浮桥踏上朝鲜战场的,这是毛岸英在祖国留下最后足迹的地方。”毛岸英学校校长谭家华说,目前毛岸英学校有137名学生,每个人都能讲出毛岸英烈士的英雄事迹。
河口断桥遗址,斑驳的桥墩无声地诉说着战火纷飞的岁月。这座曾被美军炸毁的公路桥,是彭德怀奔赴前线的起点。桥头矗立的英雄铜像群,让游客驻足缅怀;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内,功勋机车、高射炮模型等展品,再现了铁道兵“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毛岸英学校更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每年4月底,万亩桃花沿江盛放,数十万游客前来赏花、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刘芳芳说,她嫁到河口村快20年了,目睹村庄越来越美,感觉到日子越过越好。河口村旅游发展起来后,她家也凑钱买了一条游船,没有讲解任务时,她就在船上照看轮机,在江上为游客做导游。
叁 以桃花为支点,撬起“河口旅游”品牌
“我们这代人有这么好的条件,可下一代人怎么办?”郎显琨时常思考这些问题。他说:“我们的桃园面积最多也就两万亩,3000万公斤产量。我们早就认识到,提升利润不能再靠产量,反倒是要降低产量,提升质量。现在做的就是如何提升质量。”
吉洪洲作为当地的燕红桃种植大户,能直观感受到燕红桃的市场变化。他说:“现在,物流能让我们在家吃到世界各地的水果,燕红桃怎么拼?除了要保证品相和特殊的滋味,也要考虑深加工产品和销售渠道的变化。”如今,他通过网络销售的桃子,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他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开拓桃深加工。
同样是卖桃,2015年返乡创业的王忠武走的是河口桃农求新求变的另外一条路。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王忠武手书唐伯虎《桃花庵歌》的作品就挂在他创办的“闲舍庭院”民宿大堂。民宿内有自己的墨宝,还有乡村公益书屋,王忠武打造出“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空间,桃子不愁卖。
“我的梦想就是打造‘桃花源’,窗外的两亩桃园出产的燕红桃根本不愁卖。”王忠武说,自己是半路农民,边学边种,却成就了自家桃子的独特风味。“豆粕、农家肥、不套袋,可能桃子的品相没那么好看,但味道就是好,别人一斤卖5块钱,我一箱10斤卖150块钱。”他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
随着时代改变思路的还有郎显琨的儿子,他搭建起直播平台,与网络公司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但郎显琨并不满足,在他的计划中,转型高标准民宿是个不错的发展方向。“5年前已经有外地公司要和桃农合作深加工。”郎显琨说,他个人也倾向吸引外部资本与农户三方合作,使河口村摆脱“靠天吃饭”的老路。
从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美好憧憬,到如今现实版“桃花源”的绚丽呈现,长甸镇河口村以一朵桃花为支点,鸭绿江边桃花节、辽东特色山珍采摘节、边境游船观光、朝鲜民俗村体验、长河岛异域风情、江心岛异国风光、红色景点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出“河口旅游”品牌,谋划从量变到质变的高质量发展。
长甸镇
位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南部的鸭绿江畔,下辖的河口村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省级“红色美丽村庄”“历史文化名村”等。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刘臣君摄)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