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土办法”织密防汛预警网络
本报记者 姜帆
进入汛期以来,葫芦岛市迎来几场降雨过程。8月12日,在葫芦岛市气象台,台长费杰和气象预报员正在分析气象数据,“密切关注降雨情况,如果降雨量激增,立即启动智能叫应服务系统,通知镇村的防汛负责人及时应对。”费杰说。
在8月初的降雨过程中,葫芦岛市正是通过这套智能叫应系统,第一时间通知降雨区域的防汛责任人。费杰现场调取当时的预警叫应记录,大屏幕上显示着当时绥中地区的74名乡村两级及养老院防汛责任人几乎同一时间接到了预警电话,同时还能看到每名责任人的姓名、单位、预警电话及短信接收状态。数据显示,8月以来该系统已叫应478人次。“今年我们将全市村级防汛责任人及107家养老院负责人纳入系统,目前名单已覆盖4300多人。”费杰介绍,系统每分钟可同时拨打3000人的电话,实时动态反馈叫应结果,针对未接通对象,还能自动连续拨打直至接通。
预警信息不仅要“叫得快”,更要“叫得准”。今年主汛期,葫芦岛市水利局与气象局联合研发的全省首个“电子围栏”叫应系统正式启用。该系统依托实况与预报双源数据,可生成30分钟至12小时的短临暴雨警报。当实时降雨或预报数据触及预设“报警阈值”,系统会自动锁定风险村屯坐标,精准向村级防汛责任人发送所在村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专属暴雨预警。
在高科技预警发力的同时,基层村屯也有接地气的预警“神器”。
葫芦岛市建昌县素珠营子乡素珠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张贺宝给10个村民小组的组长分发铜锣。直径近半米的圆铜锣,敲击的瞬间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别看这办法‘土’,在农村却最实用!”张贺宝解释道,村里老年人居多,不少人对手机操作不熟练,紧急时刻电话常联系不上,如果遇到电力、通信中断的极端情况,铜锣反而能派上大用场。
除了铜锣,葫芦岛市还给各村配备了手摇式警报器。“需要大范围转移时,村干部带着警报器开车沿路报警,你们在各组敲锣预警,必须确保一户不落全通知到。”张贺宝仔细叮嘱。各小组组长拍着胸脯保证:“放心!这声响儿,想睡都睡不着!”
“通知所有村民,以锣声为号,一响就立即撤离。村里安置点也准备好了,棉被、食物、饮用水样样齐全,谁要是不放心,随时可以来看。”张贺宝再次叮嘱。
从智能系统的精准叫应到铜锣报警的土办法,葫芦岛市织密防汛预警网络,为群众安全筑起坚实防线。
责编:徐 硕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