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球市为何如此火爆?
编者按:球市是足球发展的重要依托,是足球运动吸引力的晴雨表。本赛季中超迄今有9场比赛观众超过6万人,其中7场在大连梭鱼湾足球场;在中甲联赛,辽宁铁人队在积分榜上稳居榜首,主场上座率也是一枝独秀。辽宁球市之火爆,已成为令人关注、兴奋的现象,亦是中国足球振兴的亮点之一。
辽宁球市为何如此火爆?本版今日就此话题推出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强烈的归属感造就金牌球市

图为铁西体育场热烈的主场氛围。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本报记者 李翔
每逢辽宁铁人队主场比赛日,住在锦州市区的张恩硕都会坐3个小时的大巴车到沈阳,在赛前两个多小时到达铁西体育场。作为辽沈球迷会的志愿者,他需要做一些布置看台的工作。赛后,张恩硕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清理垃圾,然后打车赶到沈阳站。“那个时候没有动车了,只能坐绿皮车,最晚的一次,到家已经下半夜两点多了。”张恩硕对记者说。
如此辛苦的行程,张恩硕甘之如饴。19岁的他对家乡球队有发自内心地热爱。“看到铁人队拼下一场场胜利,我开心还来不及,哪里会觉得累?”张恩硕笑着说。
和张恩硕相比,辽阳市球迷协会会长范士贵的行程轻松一些。铁人队主场比赛前一天,范士贵会在微信群里统计人数,根据球迷人数租车。比赛当天,大巴车会在15时30分准时发车,前往沈阳。“很感谢沈阳交警以及铁西体育场的安保部门为我们协调停车位,给我们这些外地球迷提供了很大便利。”范士贵说。
范士贵告诉记者,从辽阳到沈阳看球,感觉就像“串门”。“球迷之间关系处得‘铁’,见面特别亲切。”范士贵说。
辽沈球迷会会长何大鹏对此表示认同。每场比赛,辽沈球迷会作为东道主,会提前主动招呼外市的兄弟:住哪儿?晚上一起撸串聊球吧!“全省球迷一家亲,大家在一起聊天心里热乎乎的。”何大鹏笑着说。
对于外地球迷来说,辽宁铁人队的比赛日,更像是一个节日,来到铁人队主场看球,已经是他们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用范士贵的话说,“最开始是内心的热爱,坚持到现在就是一种情怀。如果到周末不去沈阳‘串个门’,跟朋友一起在球场呐喊90分钟,仿佛生活就少了点什么似的。”
沈阳球市为什么能辐射全省?辽宁大学教授梁启东作出解读:“首先,沈阳是省内最大的城市,从足球发展的历史来看,足球文化是需要依托大城市来培育的。其次,沈阳在省内不是端点城市,而是中心城市,易于辐射周边。最重要的一点,沈阳有独特的气质,反映在体育上,就是一种宽容、接纳型的足球文化。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城市气质来讲,辽宁的球队把主场放在沈阳,必然能够吸纳省内其他城市球迷看球。”
“为何能做到风雨无阻地为铁人队助威?”听到这个问题,张恩硕动情地说:“看到球队的名字有‘辽宁’二字,我的归属感就油然而生。”何大鹏说,铁西体育场的热烈氛围,就藏在这份对辽宁的归属感里:“沈阳铁西体育场有股特别的氛围——不是沈阳球迷单打独斗,而是全省的球迷朋友把这里营造成‘辽宁人的足球之家’。”
铁西体育场本赛季成为铁人队主场后,场均上座人数在中甲联赛遥遥领先。火爆数据的背后由全省各地球迷共同创造。何大鹏在朋友圈里的留言,道出了本赛季沈阳球市复苏的原因:“沈阳球迷是牵头人,与全省其他城市的球迷携手前行。当全省各地球迷的声音汇成一句‘辽宁铁人,并肩拼!’那阵势太震撼了——一瞬间,仿佛全体辽宁人在呼喊!”
足球是点亮奋斗精神的灯塔
本报记者 赵博文
8月8日,大连英博海发队迎来中超主场比赛。球迷吕德笙再次来到梭鱼湾足球场,为心爱的球队呐喊助威。去年,吕德笙在踢球时骨折,但这没能阻挡他为家乡球队助威。“来到赛场,和身边的球迷一起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会让我极度陶醉,忘掉身上的伤痛。”吕德笙说。
本赛季中超联赛,梭鱼湾足球场场均上座人数达到57440人,位居亚洲第一,放眼世界足坛也位居前列。
出色的硬件与软件
在大连市体育局副局长王文勇看来,大连球市如此火爆,硬件与软件缺一不可。“所谓硬件就是专业的足球场,梭鱼湾足球场最多可容纳63000人,这为大连足球频繁刷新上座纪录创造了先决条件。”王文勇说。
梭鱼湾足球场三面环海、景色优美,已成为一处旅游胜地。每到比赛日,客队球迷的数量也十分可观。
软件则是大连市委、市政府对足球的重视与支持。大连各级政府倾力营造主场氛围:距球场不远的杉杉奥莱商场已成为大连球迷的聚集地;球场周边的钻石湾商圈比赛日客流增加近4倍;比赛之夜,足球嘉年华、非遗展演层出不穷……
“每场比赛不光是两支球队的角逐,文旅、体育、安保、卫生等部门都在做着努力。这些努力,驰而不息地呵护着大连的金牌球市。”王文勇说。
代代相传的足球情结
软件的另一方面,则是大连人对足球刻在骨子里的热爱。在大连,爱球、懂球的人非常多,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餐馆老板,都对大连足球如数家珍。这份热爱也感染着他们的下一代,并代代相传。
金海光是一名足球从业者,和众多大连球迷一样,金海光从小跟随父亲一起看球。“从万达、实德,到阿尔滨、一方,再到现在的英博,大连足球曾达到巅峰,也曾经历低谷,但足球的火种从未熄灭,足球文化始终熠熠生辉。”回忆大连足球的种种境遇,金海光感触颇深。
尽管工作忙碌,但英博海发队在主场比赛时,金海光还是会抽出时间,和父亲、孩子一同前往梭鱼湾足球场看球。这种三代人同时看球的场面,在梭鱼湾并不罕见。“在大连,看球不分年龄,人们会自然地把对大连球队的喜爱传递给子辈、孙辈。”
“大连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大城市,经历过许多困难,这使大连人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大连足球也是一样。”金海光说,在大连人看来,足球就是一座点亮奋斗精神的灯塔。每当主场比赛来临,支持大连球队的球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共同为家乡球队加油。团结、热爱、包容,在大连球迷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大连,足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这项运动本身,还有塑造城市精神、滋养人文情怀、凝聚文化力量、拉动经济发展的多重功效。多重功效持续发力,又将足球运动托举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之中。大连球市的火爆,正是足球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生动注脚。
特别的“寻人启事”

民警林桢岩(第二排右六)与辽宁铁人队合影。 辽宁铁人足球俱乐部供图
本报记者 李翔
8月2日辽宁铁人队战平广东广州豹队后,辽宁铁人足球俱乐部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赛后在重工街地铁口疏导球迷的民警。“他用扩音器向球迷喊话时,话语特别风趣幽默,很多人录了视频。我们找他,是想请他与球队互动一下。”辽宁铁人俱乐部媒体负责人对记者说。
“寻人启事”发出后不到12小时,就找到了当日在重工街地铁站执勤的林桢岩警官。8月5日,林桢岩受邀来到铁人队训练基地,观摩一线队训练。教练组及全体球员向他送上真挚的掌声,主教练李金羽和队长邦本宜裕还代表球队向他赠送了俱乐部精心准备的大礼包。
林桢岩坦言,在工作之外,球迷是他的另一个身份:“我从小就是辽足球迷,可以说是看着辽宁队的比赛长大的。我为家乡能有铁人队这样一支永不言败、敢打敢拼的球队感到骄傲,也为沈阳有火爆的球市和忠实的球迷感到自豪。”
由于需要坚守岗位,在辽宁铁人队的主场比赛日,林桢岩只能在球场外感受火热的主场氛围。“不能到现场支持球队,遗憾肯定是有的,但疏导球迷、维持秩序是我的职责,铁人队每个主场,我和同事都会在重工街地铁口守护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为家乡球队出的一份力。在我的职责范围内,能够为家乡球队服务,是我的荣幸。”林桢岩诚恳地表示。
这则特别的“寻人启事”,也是辽宁铁人足球俱乐部打造球迷文化的一个环节。正如铁人俱乐部官方公众号说的那样:“感谢林警官,他代表了无数默默支持、全情奉献的铁人队球迷,在辽宁铁人队成长的路上离不开你们每个人,俱乐部再次向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的人表示敬意!”
是呐喊更是热盼
朱才威
大连梭鱼湾足球场的声浪穿透夜幕,沈阳铁西体育场的欢呼响彻云霄——中超第一上座率与中甲“第一球市”,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辽沈大地写给足球的炽热情书。
当“辽宁必胜”的呐喊在赛场看台上此起彼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球迷对胜利的渴望,更是人们对辽宁足球再创辉煌的热盼。
辽宁的体育基因深植血脉。从老辽足的“十连冠”到大连足球的“八冠王”,从辽宁男篮的“三连冠”到“辽BA”“辽超”各领风骚,迎难而上、奋勇争先从来都是辽宁体育的精神传承。辽宁男篮夺冠时,辽宁体育馆内红旗漫卷,白发老者与少年同声歌唱,激情里藏着对家乡荣耀的坚守、对重振雄风的热望。这正是辽宁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在“辽宁必胜”的背后,是辽沈球迷把对家乡的爱,都揉进了看台上的呐喊、赛场边的坚守。当球迷从四面八方涌来,为家乡球队呐喊,这拧成一股绳的力量,不就是振兴发展最需要的动能吗?梭鱼湾足球场看台上“为辽宁而战”的标语,铁西体育场内球迷所系“风雨同舟”的围巾,都深藏着对拼搏的认同——拼搏,恰是辽宁人面对挑战的姿态。赛场胜利像一座灯塔,照亮前行方向、坚定前进的信心:辽宁必胜!
“辽宁必胜”的拼搏精神,不是凭空而来。它源于工人文化的坚韧、老工业基地的底蕴,更源于普通人的热爱。球迷跨城助威、看台上同声共气,凝聚的正是振兴最深厚的底气。它提振士气、激发斗志,让“辽宁必胜”“辽宁一定行”从加油声成了信念。
如今,“辽宁必胜”的呐喊,早已超越体育的范畴,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最强音。它回荡在工厂车间,萦绕在创新一线,更激励着每一个为家乡奋斗的辽宁人。这份深植于人心的拼搏精神与必胜信念,必将伴随辽宁再创辉煌!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