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聚力 为发展赋能
以文化聚力 为发展赋能
——“儒学传播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融合”学术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关艳玲
9月26日,为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儒学传播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融合”学术论坛在沈阳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8位在哲学、历史、民族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深入梳理分析儒学在促进古代北方民族融合中的作用及历史经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这是一场学术交流的盛会,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双聘教授廖名春表示,“这是近年来第一次在东北地区举办的关于儒学的大规模、有影响力的论坛,体现了辽宁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他认为,东北文史研究有一定基础和资源,也取得一系列成果。建议进一步用好已有资源,在文化建设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东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这次论坛主题鲜明,有时代感。参与学者紧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论述内容丰富,涉及儒学的传播、发展演变和特点等,涉及多个历史朝代,辐射地域广阔。”吉林大学历史研究院院长杨军认为,这是一次高层次的学术论坛,对于推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乃至相关领域政府决策具有积极作用,具有强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越南留学生黎氏理香表示,这次活动丰富了自己对儒学作用的认识,将更好传播所学知识,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千百年来,辽宁这片土地,作为连接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渔猎文明的交汇枢纽,经历了儒家文化与北方多民族文化从相遇、相融到共生的壮阔历程,是儒家文化传播史上独特的地域之一。
这次论坛在辽宁举办,对于新时代辽宁文化繁荣发展和辽宁文化强省建设意义重大。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前行力量,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鸿宾表示,辽宁文化多元,有红山文化等多种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期待辽宁作为整体中具有战略性作用的重要部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以文化更好地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辽宁广大干部群众满怀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
“我们脚下的这片黑土地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热土。”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玉君表示,主旨报告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儒学不仅是书本上的经典,更是活生生的、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各民族互动、融合的智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凝聚力。
“这次活动让我进一步感受到辽宁文化的厚重和文化传播的使命。”作为《大辽河》等中华文明探源题材图书的编辑,春风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姚宏越表示,将编辑好《山巅之城》等主题作品,用实际行动助力文化建设,也期待能有更多的重要文化活动和文化工程落在辽宁。
润物无声,激荡人心!以文化聚力,为发展赋能,辽宁正阔步前行。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