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沿海各地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积厚成势,在打造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方面亮点纷呈。
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不断加快,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2024年,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分别比2020年名义增长33.1%、37.7%和33.3%。
海洋强省、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山东海洋科技优势显著增强,持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势,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浙江港口一体化改革形成新的增长潜能,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与穿山港区共同构成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群。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
现代海洋城市立足自身特点,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上海、深圳、青岛等地海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地持续深耕海洋优势领域,在港产城融合发展、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取得突破;河北秦皇岛、江苏连云港、广西北海、海南三亚等地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积极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探索更加深入。16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立足自身优势,围绕主要示范任务,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的海水淡化生产线,山东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江苏盐城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同时,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广东湛江基本形成以绿色钢铁石化和能源为主导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广西北海推动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