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载体 汇聚八方人才
本报记者 王笑梅
如火的夏日,辽宁对人才的渴望也如此炽热。
6月11日,辽宁省与中国工程院举行院士恳谈会,50余位院士为辽宁振兴发展建言献策。聚焦人才引育,双方将联合推动辽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5月30日,来自192个城市、517所国内外高校、253个专业领域的6860名博士参加2024“博士沈阳行”活动,8164个招贤岗位虚席以待。
5月27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最广”的新时代辽宁人才振兴大会隆重召开,共同谋划新时代辽宁人才工作。同日,省政府与15所“双一流”高校共同签署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一系列密集的活动,强烈鲜明地向全社会传递出辽宁求才若渴、尊贤礼士、唯才是用的坚定决心。
人才兴则辽宁兴,人才强则辽宁强。近年来,我省把建设人才强省作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强力推进,积极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搭建具有辽宁特色的引才平台,大力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我省持续实施“手拉手”以才引才专项行动,广泛动员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以及侨联、校友会、同乡会等,加强与海外优秀人才联系对接。“兴辽英才”青年论坛、中国海外学子(大连)创业周、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百校千企”人才对接活动等发布大量优质岗位需求,成为招贤纳才的重要平台。2023年,我省全职引进海内外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人,同比增长77%;引进高校毕业生40.1万名,同比增长20.8%;选调1180名优秀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工作,人数创历史最高,外省籍来辽人才超过60%。
深化校地合作对接,着力用好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去年以来,省领导及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带队,分赴全国部分 “双一流”高校开展宣讲,推进合作对接,加快促进高校人才、技术、成果汇聚辽宁。截至目前,我省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开展200余项合作,涉及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成效已初步显现。
提供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人才引领全面振兴,我省把人才工作紧紧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造条件让人才在振兴发展的大舞台上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加快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吸引了一批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科研人员。聚焦产业和科技发展需要,我省组织高端人才开展科技攻关,积极抢占IC装备、航空、新能源等领域制高点,累计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542项,研发新产品504个。454项“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集聚了千余名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在辽创新创业。
突出项目牵引,我省重构升级“兴辽英才计划”,设置战略科技人才、人才团队、产业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等项目,引进和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创业团队,培养人才、储备人才。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6.79亿元,遴选支持4批2318名高层次人才和190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22个引才聚才平台、236名来辽优秀博士后。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紧扣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重点任务,我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在“兴辽英才计划”遴选中赋予重点企事业单位人才自主认定权,真正实现了“谁用人谁评价”“谁用人谁说了算”。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和兼职兼薪、开设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定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措施等举措,最大限度解除用人单位和人才束缚。加强人才金融服务,搭建园区、企业、项目、资本、人才精准对接平台,开展“人才贷”“人才投”金融服务试点工作,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金融支持。
在对现有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系统集成的基础上,我省出台《进一步优化“兴辽英才”等高层次人才生活待遇服务保障具体措施》及8项具体操作细则,推行人才住房安居、子女就学等优惠政策,全面关注人才“关键小事”,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越来越多人才感受到辽宁的政策“温度”。
责编:徐 硕
审核:刘 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