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看日出满足的是情绪需求
孟祥畔
凌晨五点半,葫芦岛龙回头景区迎来日出。黑龙江绥化的75岁杨阿姨在海边倒立晨练,游客们互相打趣拍照……当远道而来的旅行团把“看海上日出”从朋友圈文案变成实际行动,我们发现,“逐日现象”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当代人精神需求与文旅发展的同频共振。
“逐日现象”的核心是稀缺的情绪价值。这场无门票的“自然剧场”,却用第一缕海面霞光,把“新的开始”具象化;无须说教,却让人们在静候朝阳的十几分钟里,暂时卸下绩效指标的重压。游客追求的,从不是风景本身,而是“慢下来感受”的仪式感,这种“被治愈”,正是人们最愿意买单的精神消费,也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动力。
社交传播让个人“小确幸”变成集体“大狂欢”。杨阿姨的海边倒立身影被同伴拍下,配文“75岁照样逐日”,让远方网友动了“我也想去”的念头;游客们围在一起分享拍照点位,又让单次旅行变成持续传播的“活广告”。这种“分享—种草—奔赴”的闭环,赋予了文旅流量自发传播的生命力。
“逐日现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在地之美”的深度赋能。聪明的城市用巧思为浪漫“加分”:搭建视野绝佳的观景平台,推出“日出咖啡”“海边露营”等配套服务,让“看日出”变成“沉浸式体验”。当然,更重要的是人的温度。在龙回头景区,擅长摄影的骑行者帮游客找最佳拍摄点;市民和游客聊潮汐规律,邀请他们品尝新鲜海鲜。这些互动,让旅行成为一场深度的“在地文化漫游”,“逐日现象”也有了真正留住人的底气。
剥开热闹表象,这场“逐日”潜力远不止“看一眼”。比起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点,精准链接人的情绪需求,用细节与温度挖掘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关键。这份向往,正是“逐日现象”持续发光的密码,也是未来文旅发展值得深耕的方向。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