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珍贵的清代缂丝原是合二为一
辽博展出的“宜春帖子岁朝图轴”缂丝珍品,图中白线为拼接处。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辽宁省博物馆推出的“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中,有一件清代缂丝引人瞩目,成为网红文物。研究认为,这件珍贵的缂丝应是清代宫廷所用,且由两幅寓意美好的作品拼接而成,接合处简直天衣无缝。
清代缂丝珍品再次展出成为网红文物
缂丝,也称“刻丝”,是一种古老的丝织技艺,起源于唐代,盛极于南宋。因其丝织工艺像被刀雕刻过一样,因而得名。因为缂丝的工序复杂,图案丰富,所以时至今日也只能靠人工编织,所以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目前,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中,就有一件十分珍贵且独特的缂丝作品,引来大量观众拍照,已成为网红文物。
辽宁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部研究馆员、“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策展人周颖表示,这幅缂丝作品是清代的“宜春帖子岁朝图轴”,长1.2米、宽0.87米,不论是色彩、文字还是图案,都充满了喜庆与祝福之意。值得一提的是,这件文物是由上下两幅缂丝作品拼接而成。
图轴上半部的中间位置,用缂丝技艺织造了“喜到新年百事多吉利”9个字,汉字两侧,是一幅用蓝色纬丝缂织的对联——“青帝垂恩远,三春锡福多”。
图轴下半部则是一幅“岁朝图”,图中有烟花、如意、器皿、画轴以及瓜果、鱼等新春供奉礼物,寓意“平安如意”“吉庆有余”等祝福之意。
周颖介绍,之所以将这件缂丝“宜春帖子岁朝图轴”悬挂在展览即将结束之处,一方面是图轴上半部带有文字的“宜春帖子”以金彩云龙纹为衬底,这里的龙纹可以呼应“飞龙在天”展的策展主题,另一方面,这件文物不论是文字还是图案都充满了喜庆与吉祥寓意,可让观众在结束观展前收获一份新春美好祝愿。
在朱启钤收藏前缂丝作品已经合二为一
专注从事古代织绣工艺、民族文物展览设计和研究的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朴文英说:“从内容和织造材料上看,这件缂丝作品应该是专门为宫廷织造的。至于说它到底为清代哪位皇帝织造,因缺少详细资料,目前还不好判断。”
和辽博收藏的其他缂丝文物一样,这幅缂丝“宜春帖子岁朝图轴”也出自民国时期名人朱启钤(1872年—1964年)的收藏。
朱启钤从小就爱好丝绣物品。任职期间,他曾到前门荷包巷收购丝绣文物,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后恭王府所出精品。1929年,朱启钤撰写了《存素堂丝绣录》《丝绣笔记》,著录所藏并加以考证,内容涉及古代织绣技术和历史,对工艺美术史研究作出了贡献。
朴文英表示,目前来看,这幅“宜春帖子岁朝图轴”是一个完整的作品,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它是由“宜春帖子”和“岁朝图”两幅作品上下拼接而成的。“宜春帖子”指的是文字部分,“岁朝图”则是下半部的绘图部分。
那么,这两幅作品是什么时候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的呢?朴文英分析,这并不是朱启钤所为。在朱启钤收购之前,这幅“宜春帖子岁朝图轴”就已经被人拼接成一幅,变成如今这个样子了。
据了解,因缂丝作品十分珍贵,人们日常所见几乎都是整幅作品,像这样由两幅缂丝作品合二为一,且缝合之后天衣无缝的珍品,十分少见。
1928年,日本实业家想高价收购包括“宜春帖子岁朝图轴”在内的丝绣作品,被朱启钤拒绝。1929年,朱启钤组织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并影刻宋版《营造法式》,他急需经费。此时,张学良(张学良胞弟张学铭是朱启钤的六女婿)正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最终以20万银圆收购了朱启钤收藏的丝绣作品。朱启钤提出的条件是,今后这些丝绣精品不得售与外国人。“九一八”事变后,这批丝绣落入日本正金银行。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这批丝绣被空运到北平,暂存故宫博物院。1949年后,这批珍品重返东北,保存在了东北博物馆,也就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直至今日。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