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路行远”:一展读懂辽西走廊
127件文物见证一条交通要道的历史变迁
“山海路行远”:一展读懂辽西走廊

翠蓝釉黑花瓶(左)和白地黑花酒坛(右)两件明代文物证明了葫芦岛地区在明代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元代文物白地黑花龙凤纹罐证明了当年葫芦岛海上贸易的繁盛。
本报讯 记者朱忠鹤报道 3月29日,由辽宁省博物馆、葫芦岛市文旅体育广电中心主办,葫芦岛市博物馆协办的“山海路行远——辽西走廊上的葫芦岛”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这不仅是继鞍山之后,辽博辽宁地域文化系列展的第二展,也是辽博将辽西走廊设定为主题的主要展览之一。
辽西走廊是史书记载的、由中原通向东北地区傍渤海的第一条重要交通廊道。它不仅是交通要道,同时还是民族融合的通道、文化交流的通道、物资运输的通道。
“山海路行远——辽西走廊上的葫芦岛”展以时间为轴,以“路”为关键词,以葫芦岛独特之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所呈现的古道文化为主题,从“寻路山海间”“山海共潮生”“山海路迢迢”三个单元展示葫芦岛的历史文化及其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
展览共展出翠蓝釉黑花瓶、白地黑花酒坛、白地黑花龙凤纹罐等127件展品,其中葫芦岛市博物馆藏品54件,辽宁省博物馆藏品60件,还包括13件水下考古设备。
在第一单元——寻路山海间,展览向观众展示从史前时期到元朝以前的葫芦岛历史、遗产与交通古道,侧重讲述葫芦岛陆上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完善。第二单元——山海共潮生,主要以绥中沉船为切入点,向观众讲述船的故事、展示磁州窑独特的装饰艺术,也试图探索元代黄渤海域瓷器贸易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单元——山海路迢迢,主要展示明清以来古丝绸之路在辽西走廊的延续,随着辽西走廊战略地位变得更加重要,葫芦岛逐渐成为扼守关内外的咽喉重镇,促进了辽宁沿海与全世界的友好交流。
葫芦岛既年轻又历史悠久,不仅文化遗产众多,还与中国近代考古学发展息息相关。展览以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葫芦岛独特的历史与地域文化,重点展现葫芦岛地区一个世界遗产、两个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第一次、三个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一个世界遗产就是以锥子山、九门口为代表的明长城遗址,展览通过长城沿线出土的大炮、弹丸、石雷以及图片展示长城这一世界遗产和葫芦岛所在的辽西走廊地区在明清时期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
两个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第一次,即中国第一次正规的考古发掘(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遗址)、中国第一次正规的水下考古发掘(绥中县三道岗沉船遗址),见证了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三个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分别是建昌东大杖子墓地、绥中姜女石遗址和绥中三道岗沉船,展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前两大考古发现并重点介绍了三道岗沉船遗址。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展出了20世纪90年代三道岗沉船水下考古发掘时使用的部分设备,如相机、潜水服、流速计、技术潜水用灯等,这些设备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筚路蓝缕到欣欣向荣。
展览主标题“山海路行远”,既突出葫芦岛所在的独特地理位置——北依燕山余脉、南临渤海,又强调了其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东北亚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此交汇。
狭义的辽西走廊是指山海关与锦州之间一条长约185公里的狭长古道,其中葫芦岛占据整个古道的绝大部分。而广义的辽西走廊则包括了葫芦岛、锦州、盘锦、朝阳、阜新五市在内所有交通路线。在辽西走廊上,山、海、城、岛集于一体,山在城边,城在海边,海岛相依,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在辽西走廊上,农耕民族、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多民族共同创造了葫芦岛璀璨的历史文化。辽西走廊上的葫芦岛是沟通中原与东北亚腹地的必经之途,并以东北亚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闻名于世。这些葫芦岛境内的交通古道,对加强内地与辽宁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外经济联系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