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飘两岸 农人载歌载舞庆丰收
李永浩既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农乐舞面具的制作者。 制图 隋文锋
农乐舞面具有不同样式,分别代表不同含义,图为谷神面具。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项目名称
朝鲜族农乐舞
概况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提要
朝鲜族农乐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在三个列入目录的农乐舞中,辽宁独占两种。与本溪、吉林的农乐舞不同,铁岭的农乐舞更侧重面具舞,表演的是一段故事。在铁岭农乐舞中,面具是农乐舞中的灵魂,其制作技艺也相对复杂。头戴各式面具的人们载歌载舞,欢快地舞动着,传承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鼓声锵锵 放歌祈如意
从沈阳市出发,一路向北,即是有“小品之乡”“辽北粮仓”之称的铁岭。
地处辽北的铁岭,河流交织、水量充沛,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辽河一路向东,在铁岭市昌图县与发源于吉林的东辽河相会形成辽河干流。辽河由此蜿蜒南去,在途经多个城市后注入渤海。
河,丰腴了铁岭的黑土地,也孕育了铁岭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就包括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朝鲜族农乐舞。
李永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48年出生,朝鲜族。我们见到他时,他刚刚结束铁岭的一个文化活动。虽已年过七旬,劳累了一上午,但一谈到农乐舞,李永浩就来了精神,滔滔不绝。
我们的话题从“农乐舞”中的“乐”字读音开始。“我们把‘乐’读作yuè,而不读lè。”在李永浩看来,虽然“农乐(lè)”在字面意义以及传统农业舞的表演时间——秋收时节上也都解释得通,但朝鲜族农乐舞的名称实际上源自四个打击乐器——小锣、大锣、长鼓和圆鼓,因此,乐读yuè更贴切。
每到农历八九月份,在充沛的辽河水滋养下,黑土地上稻谷飘香,一派丰收景象。这时候,内心欢愉的农民会聚在村里的空旷土地上欢庆,边击打乐器边踩着节拍载歌载舞,鼓声锵锵,用歌声、笑声与舞蹈庆祝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这几年,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馆长郭益珠一直在积极宣传包括农乐舞在内的铁岭当地多个非遗项目。他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朝鲜族农乐舞”其实包括3个地区的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在铁岭,另一个在本溪市,还有一个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在非遗保护名录中,虽然这3个项目都归属“传统舞蹈”类中的“朝鲜族农乐舞”,但这3个项目各有侧重。本溪市主要是农乐舞中的“乞粒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侧重“象帽舞”,而铁岭市则侧重面具舞。
作为特色之一,铁岭的面具舞既融入了当地文化,也丰富了舞蹈内容。因为在以前传统的农乐舞中,面具舞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内容,且表演人数也不多,仅限几个人。相比之下,铁岭的农乐舞表演者多达数十人,在表演传统的小鼓舞、长鼓舞、扁鼓舞、象帽舞中,又增加了面具舞和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手持农作物道具的舞蹈表演。这些表演形式多样、动作夸张的舞蹈,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万事如意、大地丰收,给观众留下无限的回味。
锣声阵阵 起舞迎新春
据介绍,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带有情节的表演;另一种是在新春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进行群众性的表演。
铁岭地区的朝鲜族农乐舞有自己的流程与范式——锣声阵阵,身着民族服装的舞者登上舞台,伴着欢快的曲乐,踏着明快的节拍,舞者翩翩起舞,渲染丰收的喜悦。随后,节奏渐次转慢,为下一个舞蹈的表演营造氛围。
李永浩告诉记者,在节奏转慢之前的那一段表演,只是整个农乐舞的前期部分,在进行这样一小段铺垫后,即进入面具舞表演环节。
伴随着长鼓等乐器古朴、坚实的音调,戴着各种面具的男演员和女演员登上舞台,他们综合运用跳步、鹤步等动作,以观、逗、跳、哄、喊、踏地、顿足、拍手、旋转等技巧渲染气氛,与第一部分舞蹈形成鲜明对比,极具感染力。
随着面具舞的结束,整个农乐舞进入第三部分,也就是表演不同舞蹈动作的所有舞者集体登台共舞。大家载歌载舞,欢快喜乐,共庆丰收。这时,头戴象帽的男演员登上舞台,在众人瞩目中,他们借助颈部和头部的力量轻盈地转动象帽上的彩带。飘逸的绸带、鲜艳的服饰、灿烂的笑容把整个农乐舞的氛围再一次推向高潮。
作为传承人,李永浩既是朝鲜族农乐舞的继承者,也是见证者。李永浩是土生土长的铁岭人。他告诉记者,小时候的农乐舞没有现在这么丰富。那时候,每逢中秋节前后,村子里的老人会聚集在空地上,他们载歌载舞的同时,手持用葫芦制作而成的水瓢当面具,扣在脸上表演面具舞。“那时候物质紧缺,没有多余的东西做面具。”李永浩解释。
与其他舞蹈不同,朝鲜族农乐舞的面具舞具有故事性。也就是说,这个舞蹈并不是单纯的舞蹈表演,而是在表演中围绕一个主题或者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因为这时候的面具代表着故事中某个特定人物的身份,所以,每一个面具不论是在颜色、造型上都有明显区别。
此外,面具舞还会与观众进行互动。丰收喜悦的展示仅仅是面具舞的功能之一,因为它可以演绎故事,而故事中蕴含着或褒奖或讽刺或颂扬的主题,所以,在用舞蹈“讲”故事的同时,与现场观众积极互动就成为铁岭面具舞的主要特点之一。
“我们的面具舞,不仅需要跳,而且还可以唱和说。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具备与观众互动的基础。”李永浩说。
铜铃叮叮 扮靓庆余年
在农乐舞中,面具既是整个舞蹈的灵魂,也是讲述故事的角色。
“小时候,因为生活条件有限,当时的大人在用葫芦做成的瓢上戳几个窟窿,当成眼睛和嘴巴,再在瓢上简单画上几种颜色,就变成了面具。”李永浩说,面具简陋并不影响表演者的演技,而且表演者戴上面具就会变得庄重起来,不能随意走动,直至表演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李永浩和他的师傅是农乐舞面具的创新者。
在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的办公区陈列着多个造型不同、颜色不一的面具。将一面太阳神面具擎在手中,李永浩庄重又严肃。这是一个黑底、白点、红唇的面具,面具额头中间绘制放射光芒的太阳。面具周围挂满了彩色布条,中间悬挂着一圈精致的铜铃。将面具戴在脸上,轻轻摇晃,铜铃作响,清脆有力,布条飞舞,充满神秘。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一件面具将简单的动作变得充满斑斓色彩。
过去,除了用瓢做面具外,一些地方还选择用木雕做面具。李永浩和师傅对此进行改良,让面具更加轻盈,细节更为丰富。
实际上,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面具,制作工序却十分复杂。首先,要精选泥土制造模型。对泥土的选择有讲究,杂质太多,不行;泥土太黏,也不可。“为了更精美、细腻,我们选用的是那些筛除了杂质的泥土。”李永浩说。
泥土要放到清水中充分浸泡,吸饱水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后期和泥。泥和好后,根据预先的设计做出模型。在这个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眼睛、眉毛、嘴巴位置的造型。
待泥质模型半干后,李永浩会用旧报纸一层层粘贴在上面。“这时候,我会把报纸剪成小三角形,这样糊在模型上面的时候就不会留下缝隙。”李永浩说,这是一个考验耐力的过程,因为如果糊得不平整,就会影响面具的牢固程度。在糊了两层报纸后,稍作等候,就进入另外一个环节:反复粘贴牛皮纸。
牛皮纸的贴法与报纸贴法相同,即将裁成三角形的牛皮纸片一层层地粘贴在报纸上,一般要粘贴七八层左右。这道工序决定了整个面具的最终样态,也决定了面具的牢固度。所以,这又是一个考验耐力与精细程度的环节。
等到外层的牛皮纸风干后,需要脱模处理,并用砂纸将纸面具正面磨平。一切都完毕,用彩色画笔在面具表面画上颜色,最后,在刷一层亮油,让面具坚固耐用。
源自祭祀与传统农业的农乐舞,其面具种类在演进发展中有了新变化。除了月亮神、太阳神、谷神等传统面具外,如今还有了慈眉善目的老者、青春靓丽的少女、幽默搞怪的丑角等。由此,表演面具舞的舞者也由过去的单一男演员变为男女同台,丰富了内容,让这一舞蹈更具艺术审美效果。
“《欢舞》《兴夫传》等农乐舞,表演者或歌或舞,或表演故事,突破性题材与多种样式的面具相结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郭益珠说。
虽已年逾七旬,但只要有合适机会,李永浩非常愿意带着他的传承人和志愿者前往表演。乐曲欢腾,一群身着民族服装、头戴各式面具的人们载歌载舞,欢快地跳着,用这种方式传承着民间技艺,也传承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