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千年前辽东先民居住细节
铁岭市博物馆展出辽海屯北山遗址出土文物——
揭秘三千年前辽东先民居住细节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探新展
作为古代辽东地区商周时期的重要聚落址之一,辽海屯北山遗址和出土文物正在铁岭市博物馆展出。这些文物证实,3000年前,辽河流域就已经出现双居室房舍。先民住着半地穴式、经过“装修”的“套间”,制作掺有滑石的陶器,合理规划村落布局。这样的生活既反映了他们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表现出他们因地制宜、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聪明才智。
1
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辽东地区其他人群
铁岭市博物馆正在展出辽海屯北山遗址出土文物。铁岭市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张剑告诉记者:“辽海屯北山遗址是辽河流域罕见的商周时期古聚落址,距今3000年左右。通常情况下,先民在迁移时会带走那些完整的生产生活用具,因此这类遗址考古发掘与墓葬类有所不同,很少出土完整的器物。”这样说来,位于展橱一角的一件完整的陶纺轮便显得格外珍贵。
辽海屯北山遗址发现于1993年。那一年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省及铁岭市考古人员对公路沿线进行了专题考古调查,于铁岭市银州区龙山乡辽海屯村北山发现了这处聚落址。
考古人员对高速公路经过区域进行了重点发掘。勘查结果表明,辽海屯北山遗址是一处商周时期聚落址,略呈长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了3座房址以及窖穴、灰坑等14处遗迹。
铁岭市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完整的陶纺轮出土于1号房址当中。陶纺轮直径5.7厘米,孔径0.8厘米,厚1.2厘米,圆饼样式,夹砂灰褐陶,是古代先民的纺纱工具。
纺轮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其作用类似现代的纺锤,用来将植物或动物毛发旋紧成线。研究发现,古代先民在纺纱过程中,将一根木杆插入纺轮孔中,再将麻或丝纤维缠在木杆之上。随后,人们将纺轮悬空并转动,纺轮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拈成麻花状。反复重复这一操作,便制作出了可以编织的线绳。
铁岭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周向永当年参加了相关的考古调查。他在研究中发现,这里出土的陶器特别滑润。进一步研究表明,手感滑润的特性来自陶泥中掺有滑石粉。考古人员顺此线索研究了遗址周边地区的土质特征,发现当地泥土中天然含有滑石成分。人们无法确定古代先民选择此处定居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发现了这个秘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巧妙地利用了这些滑石粉,烧制陶器的手感明显好于同时代其他地方的陶器。
张剑指引记者留心展出的一件“桥状耳”陶器残片,这也是商周时代的东北地区较少出土的器形。“桥状耳”是相对于同时期陶器上多见的竖耳而言的,宽厚的“桥状耳”比起那些单薄的竖耳,在使用时明显要稳定、结实得多。
通过研究、比对,考古人员发现,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使用的器物讲究、类型多样,可以判断其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同时期辽东其他地区的人群。
2
住宅内灶、屋分离,出现双居室
遗址中还出土了高级别的房舍。
这里出土的房址共有3处,其中一号房址为圆形,直径2.1米,有阶梯式门道,门道开于南偏东,长1.5米,宽1.2米,稍高于房室地面。这种类型半地穴式房址在我省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便已经发现,长期为辽东地区古代先民所采用。人们在房址地面墙壁处及门道边发现了柱洞和垫柱石。由于门道保存状况较好,门道口及台阶处土质黑硬,考古人员甚至清理出了先民留下的踩踏痕迹,这是房主每天出入房屋时留下的印迹,时间已过去了3000年。
2号房址的发现给考古人员带来了更大的惊喜。周向永称这个连环双圆形房址为“套间”,这也是目前辽河流域发现的最早双居室房舍。2号房址长3.8米,宽2米,由内室、外室和门道3部分组成。内室较小,呈椭圆形,位于南部。外室圆形,稍大,位于北部,屋面稍高于内室。两室间有类似于现代房屋门槛的隔墙,“门槛”一侧呈斜坡状,另一侧有台阶踏步,便于出入。
2号房址主体在地表下约1.2米,内有红烧土和陶器、石器残部,并有柱洞及垫柱石,人们还在外室中部清理出灶址。整体上看,生活在辽海屯北山遗址的古辽东先民已经实现了灶与屋的分离:居室在南,便于保温和采光,“厨房”在北,居住时可以免受烟火的熏烤。
更有意思的是3号房址,居然是从单居到双居的过渡房型。这座房址呈椭圆形,东西长3.7米,南北宽2米,未发现门道,房门直接开在北侧中部,有台阶与外面相连。
考古人员注意到,这个椭圆形房址当中,有一道南北方向的烧土墙残迹,它将整个房址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考古人员推测,这道墙属于装修用隔墙,将单居室改造出来一个“套间”。灶址设在了室内西部,这里发现了一个二层台,考古人员判断,应是灶台。
此外,为改善居住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普遍对房舍进行了“装修”,遗址中留下很多这样的遗迹:三个房舍的地面都非常平整,土质坚硬,考古人员分析当年先民修建房屋时对地面进行过烘烤处理,局部甚至还有细沙垫层,出入有台阶。
住着整洁舒适的“两居室”,使用温润、华美的陶器,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用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努力地让自己的生活更舒适。
3
聚落布局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周向永说:“辽海屯北山遗址是铁岭境内辽河以东地区第一次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遗址,为研究古辽东地区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而且,研究发现,这里的房屋虽然落后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但聚落布局跟中原地区相似,说明这里受中原文化影响。”
辽海屯北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砂质较粗,器物类型主要是鬲、甑、盆、罐、碗等,陶器表面一般不见施纹现象,在器物的腰、颈部装饰有附加堆纹。这种附加堆纹是在一圈泥条上用手指压制形成的,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有加固的作用。这里的陶器有一个最大特点,是器物的口沿唇部大多经过刻意加厚,使口沿更为坚固,便于提拿。在其他地方同期遗存中,这样的口沿很少见到,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此外,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红烧土残块,它是墙体的一部分,说明当时的古辽东先民已经掌握了用草拌泥制作的、经过烧烤的“砖”来砌墙这一建筑工艺,这种烧土隔墙和2号房址中灶台的出现,反映当时人们在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步。
商周时期,古辽东地区远离中原王朝统治中心,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已经影响到这里,并受到推崇。
《周礼·地官·大司徒》载:“制其畿疆而沟封之。”意思是居住区要划定边界,用深沟来封闭它们。辽海屯北山遗址的布局颇具《周礼》所载传统格局的样貌。
考古中人们发现,辽海屯北山遗址的文化层呈点片状分布,大体上以房址为中心,周围伴有窖穴和灰坑,房址间相距二三十米,窖穴与灰坑距房址三到五米,这三类遗迹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区。根据这一分析规律,考古人员估算这一聚落中大约有20个房址,即有20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区。整个聚落东依大山为屏,西边掘壕为界,南北以天然小溪为障,这一布局与同时期中原地区聚落布局相同。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